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將於明天舉辦「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開幕式。
圖/人間社記者如輝
〈蓮紋飛天〉取材自初唐時期,原型是敦煌第三百二十九窟的藻井。
圖/人間社記者如輝
【人間社記者妙功高雄報導】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和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明天將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包括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策展人秦岩、中國大陸文化部副部長暨中華文化聯誼會顧問楊志今、中華文化聯誼會副秘書長暨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李保宗、中華文化聯誼會理事黃曉華等貴賓,都將出席開幕式。
主辦單位表示,「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展覽現場分為四個區塊,分別為「皇城風度」、「西北風塵」、「敦煌燦爛」、「中西合璧」,主辦單位表示,將透過三十一幅掛毯,訴說織毯從地毯到掛毯,從實用提升到藝術欣賞的歷史。
「皇城風度」展區的作品是以老北京地毯為主,老北京地毯為也稱為燕北地毯,常以藍白色為主調,〈青絲細語〉點出了老壽、厚道、富貴、子孫綿延的主題意念,〈書香伴紫玉〉則是呈現中國文人讀古書、下棋的生活,如一場北京評書,說盡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綿延世俗。
明清時代,在新彊、蒙古、寧夏、甘肅、西藏等西北區域,都是以王朝宮庭用毯為主,因此「西北風塵」展區裡,除了有華麗的〈繁枝如雲花更好〉、〈鳳穿牡丹〉等作品外,還有〈錦繡西域〉這種新疆傳統的五枝花樣式,以及〈連連福到〉這類暗藏天降雙福、福壽雙全的期待的作品。
「敦煌壁畫」是部融合東西方文化、音樂、舞蹈等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史詩,在展區中,作品〈盛唐藻井〉是根據名畫家張大千的敦煌摹本而織造,而〈敦煌榆林三窟文殊—普賢菩薩〉是從榆林三窟的文殊與普賢菩薩壁畫,織毯工匠體現西夏時代的石窟壁畫風格。
在「中西合璧」展區,包括〈菱格花豔〉、〈池邊鳶尾〉、〈百花賀壽〉、〈鳳凰來儀〉等作品,展現出西方插圖藝術的手法,又保留中國歷史的氣息,展現掛毯藝術的無國界審美價值。
主辦單位表示,也許有人已經在大陸上海看過「掛毯」的藝術風情,然而在佛館,不僅可以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欣賞到敦煌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觀音,也能以在本館第三展覽廳欣賞「敦煌燦爛」的千手千眼觀音,前者是手工彩繪雕像,後者是手工織的掛毯,雖然兩樣作品的材質不同,但都同樣散發出莊嚴、慈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