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二十五日將在佛陀紀念館開幕,圖為千手千眼觀音掛毯。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妙功高雄報導】為何地毯的價值從地面裝飾走向了藝術欣賞?古代的波斯和敦煌絲路又能擦撞出什麼火花?當走進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三展廳「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就會彷彿落入時空藝廊,可以一睹過去無法探知的絲路奇蹟。這是一條由無數條經緯線穿起的「絲綢之路」,表達以經緯為格局,展開絲綢之路文化和藝術交流的多樣性。
佛陀紀念館表示,古代世界著名的地毯產地有波斯、土耳其、喀什米爾等,在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中,於新疆和田、內蒙、山西、河北、寧夏、西藏等地區的毛織裁絨地毯也得到了發展,不僅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離不開它,連唐宋元明清的宮廷都有使用地毯的習慣。透過「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呈現不同時期、地區、形式的地毯,讓大眾看見鮮明的產地之別,感受地毯文化無國界的藝術之美。
「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此次共展出了三十一幅作品,按年代、地域、創作風格等不同內容,這些作品被畫分為「皇城風度」、「西北風塵」、「敦煌燦爛」和「中西合璧」四個主題版塊。
「皇城風度」以其傳統文化的深厚、中華主流美學的思考,讓觀眾感受到文明古國平靜而不平凡的氣度。「西北風塵」表達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的樸實。「敦煌燦爛」表達絲路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集,令「絲綢之路」不再遙遠,「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千年感慨幻化為相逢一笑的親切。「中西合璧」則讓觀眾驚嘆東方智慧與西方情趣相遇的奇蹟。
另外,透過完全手工的編織藝術,從中一探神祕的莫高窟;敦煌第三窟千手千眼觀音及飛天的壁畫,也能綿密織繪在掛毯上。織毯上的千手觀音和佛館本館觀音殿的千手觀音彷彿在對話。而來自古老的波斯掛毯,從昔日的遊牧地毯(部落地毯)、鄉村地毯、城市地毯、宮庭地毯,透過隨時對話、隨時欣賞、隨時觸摸,可一解古老文化的思縈。
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和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節暨第五屆海派文化藝術節之「絲路經緯—毯說文化展」,二十五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高雄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歡迎社會大眾參觀經緯線藝術織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