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黃土湯裡的製附子(前為片狀,後為粉狀),可有效治療肝硬化併發症,降低門脈高壓。圖/吳佳珍
【本報台北訊】50歲的B型、C型肝炎蔡姓患者,因長期飲酒造成嚴重肝硬化,去年底出現腹水,伴隨黃疸、雙腳水腫,經會診中醫,在醫師監督下服用附子煎劑後明顯改善。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睿珊表示,雖然中醫沒有「肝硬化」的病名,但肝硬化病患所表現出的併發症,如腹水、黃疸、吐血等,在歷代文獻皆記載相關治療,早在東漢時代,治療腸胃道出血的「黃土湯」就有附子成分。
該研究團隊於是進行大鼠實驗,證實炮製過的「製附子」可有效降低門脈壓,改善門脈高壓大鼠腸繫膜的曲張程度。這次用在蔡先生身上也有相同的效果,服用中藥煎劑1周後,腹脹、雙腳水腫逐漸消退,精神體力漸佳,服中藥6周後可暫停利尿劑,3個月後改服科學中藥持續治療。
林睿珊說,「門脈高壓」是肝硬化最主要的併發症,因為肝硬化時,肝門靜脈將血流送入肝臟時會遭受阻力,而使門脈壓上升,由門脈高壓引發的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會出現吐血、解黑便等症狀,占肝硬化患者死因的1/3。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陳旺全說,臨床發現,枳殼、附子的確都有降低門脈高壓的作用,黃耆、茯苓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白蛋白,減緩肝硬化造成的腹水。但他提醒,附子含烏頭鹼等生物鹼,毒性大,必須經過炮製,若誤服恐足以致命,因此民眾服用前須由中醫開處方,千萬別自行亂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