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開辦以來,民眾自費比率仍未見改善,據衛福部統計,102年國人醫療保健總支出達9628億元,其中自費額占35.8%。
有了健保,民眾就醫自費比率多高才算合理?陽明大學教授黃心苑表示,文獻中並沒有類似的建議;但中正大學教授陳孝平表示,民眾的醫療支出不可能100%都由健保支付,否則健保可能會破產,例如英國的健保制度,患者看病不用錢,但近來後繼無力,亟待重整,主管機關需於有限的財源中,斟酌給付範圍。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健保「保大不保小」已「積重難返」;由於新藥、新科技日新月異,患者自費支出項目中,新的特殊醫材比藥品負擔更嚴重,健保財源有限,若要增加給付項目,民眾就需多繳保費。
李丞華說,健保署會考量成本效益,定期讓藥品、醫材「升級」;例如目前給付傳統的心臟支架,後來推出的塗藥支架療效增加20%、價格卻增加200%,等價格下降後,才可能完全納入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