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尖端資訊系統與電子研究中心」與「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講解研究成果。圖/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大學結盟若無妥善規畫、實質合作,很可能流於有名無實。」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長陳振遠表示,目前很多大學結盟都是採取跨校選課或承認學分模式,但這些合作,即使沒有結盟也能做到,既然成立系統大學或結盟,就應思考更具體合作,才不枉結盟之名。
陳振遠談到國內幾個系統大學,有些總校長是採掛名制,無實質權力,且系統大學經費有限,成效不見得能符合預期目標,他認為,系統大學不能只等著教育部給錢,而是要主動拿出經費、挹注資源,才不會空有其名。
他表示,系統大學若能採取「共同集資」模式,由各校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經費來進行跨校研究計畫或成立頂尖研究中心,就能購買較好的研究儀器或設備來提升研究成效,合作計畫數量不用太多,只要每年二至三個計畫即可,最重要是資源整合,創造多贏效益,「荷蘭有幾個大學攜手成立研究中心,將學術資源集中化」。
此外,陳振遠建議可透過結盟共同聘任具聲望的大師級學者授課或擔任講座教授,對於提升學校知名度或聲譽都有所助益。
「各大學必須要破除本位主義才能真正共享資源。」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大教授王立昇強調,要破除本位主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結盟學校要拿出誠意與資源,才能拋開門戶之見,共享合作之惠。他建議教育部可適時扮演「推手角色」,協助系統大學或聯盟夥伴進行整體規畫,必要時亦可提供經費或給予獎勵來為大學合作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