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作家 文藝千秋

文/王岫 |2015.04.07
1881觀看次
字級
李榮春文學館圖/王岫
文學地圖圖/王岫

文與圖/王岫

向來對日式宿舍整修成文創或文化設施有興趣的老妻,說想到頭城看看「李榮春文學館」。

李榮春?我不禁懷疑我退休十年,記憶都退化了。二十年前參與過圖書館一個「當代文學史料全文影像系統」的資料庫建置,之後十年,曾逐本審閱過一千六百多位作家的剪輯資料卷,自認雖非文藝圈人,但對作家的名字也大致熟悉的我,印象中怎沒看過這位李榮春的名字,而且能獨立成立紀念館呢?

於是利用一個大家以為文教機關都休館的周一,前往頭城,拜訪了這家紀念館,之後也順便遊逛頭城老街一番。

由昔日頭城國小校長宿舍整修完成的「李榮春文學館」,就如同位在宜蘭的「宜蘭文學館」,是傳統的榻榻米日式房間,但庭園小些吧。可「李榮春文學館」似較為豐富些,不像上次去「宜蘭文學館」,裡面空蕩蕩的,只看到一本簡媜的書,整個館當作給人喝茶聊聚的茶室在經營,雖說假日會辦些文藝活動,但文學館沒資料、沒書籍,怎麼看就不符名稱。

真不如這小鎮的個人文學館了,至少有李榮春的全集作品、手稿筆跡、大事年表的繪圖、生前照片……等等的展示,以及整排有關宜蘭、頭城的相關書籍。比較能體會經營者用心的是,也擺置了三本有關李榮春和其作品研究的碩士論文。有碩士論文研究,表示這個作家也受到學界重視了。

我們在館裡翻閱資料大致一個小時,逐漸了解李榮春的生平和孤獨、艱苦的文學創作歷程。我不禁也赧然,二十年前我們建置「當代文學史料全文影像系統」時,也沒注意到這後半生隱居頭城,寫了家族歷史和小鎮一屋、一瓦、一草、一木的三百萬文字,卻困窘一生,無法發表,直到死後,才由姪兒協助出版的作家。

李榮春(一九一四—一九九四)是戰後第一批有能力用中文寫作的本土作家之一,可是在動亂世局下,他寫的文章,大都無法找到園地發表,寫作變成難以謀生的工作。可是寫作卻是他的志業,他知道這是條艱苦的道路,決定放棄一切現實生活的享受;首先,他放棄結婚,以免連累妻小受苦;其次,為了寫作,他不接受固定職業的羈絆,僅憑打零工維生。

我在庭園牆上的木欄上,看到幾行摘錄自李榮春作品的文句,其中一句是:「人生幾何,對酒當歌。人生朝露,文藝千秋。」想來,他就是抱著人生渺小易消逝,唯有文學留後世的決心吧!因此,他在世時,即使被親朋、鄰居指指點點,說他不事生產,是個「無路用的人」,他還是踽踽獨行於寫作;他認為:「(文學)是生命無形的根本活動,叫他停止這種活動,那無異是叫他不要活下去一樣……」於是,他日也寫,夜也寫,即使生活困頓,使用的都是重覆黏貼的稿紙,或是手邊的日曆紙,他也拿起筆來,到處寫,能寫就寫。

他死後,當醫生的姪兒,在書櫃中發現了三百多萬字的創作稿,也才知道,他寫盡了家族和頭城的歷史往事,許多頭城街屋的舊日風貌,和搶孤、中元等熱鬧習俗,也在諸多作品裡浮現。

感謝姪兒知道保存和推廣他的著作,終於能出版成八種十冊的全集(約二百四十萬字),讓李榮春的文學志願得以實現,雖是寂寞身後事了,但我們終究可以在他書中讀到:「是月白風清的秋夜,這安靜的小鎮正籠罩著一層詩一般的寧謐的氣氛……」等等文句,找到頭城的許多美好過去。

也感謝鎮公所和一些文史工作者,知道為作家立館,和規畫出一條李榮春書中描述過街屋、地景的文學地圖。

出了文學館,我和老妻再去老街(主要是和平街)走走。老實說,周一下午的頭城老街是寂寥的,也沒有三峽老街的集中和商業化的熱鬧,但這似乎才是真正的老街應有的風貌吧!我看看一些街屋門前,還將李榮春作品中描述到它們的文句貼在門口呢!

小鎮的遊客,依著李榮春的文學地圖,探訪老街的風貌;許多老頭城人,現在也讀著李榮春的《和平街》與《鄉愁》 等書,遙想 「農魚之家」、 「大千戲院」……等已消失建築的熱鬧歲月和景況。一個作家,終究以文字,影響著一個小鎮,「文藝千秋」這四個字,還是值得相信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