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臭不可聞的土城大漢溪,環保署在投入二千六百萬元整治成「人工溼地」之後,日前在淡水河口發現了消失多年的「日本絨毛蟹」,讓參與濕地工程的人員樂不可支,因為這代表大漢溪水域已經變乾淨了。
過去土城地區的污水接管率不高,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大漢溪,從空照圖總看到一條黑色的水流,像毒瘤一般穿過城市。
環保署後來補助台北縣,將位於土城浮洲橋、城林橋之間,占地十三公頃的垃圾山移除,並整治成「浮洲人工溼地」,日前濕地已完工,不但每天可處理土城一萬一千公噸的生活污水,而且也化身成北台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樂園」。
「人工溼地」簡單講就是人工水池,雖然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稱為濕地,但是用來處理污水的「人工濕地」,在設計上卻是利用黏土層不透水的特性,再鋪上不同大小的石子、沙粒等來構成過濾層,這個過濾層除了直接過濾污染物之外,還可藉由裡頭的微生物來分解污染物。此外,也多會栽植藻類、水生植物,或是耐水性的植物,甚至可以植林,提供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
這種強調了生態功能的「人工濕地」,除了可以淨化有機廢水外,還兼具保育、景觀和教學的功能,因此,「人工濕地」不僅可以結合生態、工程、景觀與教學,也成為工業發展與兼顧生態保育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