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據《紐約時報》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許多人用手機看新聞,連帶改變媒體業者的經營模式,擁有十四億使用者的臉書悄悄與至少六家媒體接觸,洽談刊載新聞內容事宜,包括《紐約時報》、《BuzzFeed》以及《國家地理頻道》。
美國的年輕成人仍想看新聞,但很少人從報紙讀新聞,而且大多數不是主動找新聞來關心,而是在上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時「碰到」新聞。報導說,社群媒體已是各大出版商尋找愈來愈零散的智慧型手機族群重要來源所在。臉書若與媒體談妥合作關係,未來手機族群瀏覽新聞就不必連結到個別網站了。
一旦如此,將完成跳脫以往新聞媒體習慣把讀者掌控在自家生態系統,並藉此累積有價值資訊。如果未來媒體內容直接在臉書上刊登,不只閱聽大眾的消費行為將改變,品牌忠誠度是否隨之移轉,也是媒體界最大的疑慮之一。
而在洽談過程中,為免自家媒體消失,臉書試著消除這些洽談對象的疑慮,《紐約時報》引述了解內情人士的說法,臉書在未來幾個月即會以新版面呈現方式進行試營運。為了增加出版商加入誘因,臉書曾提及新聞刊載的廣告收入增加獲利的問題。
報導指出,紐時、社群新聞網站《BuzzFeed》及《國家地理頻道》等可能是臉書初期合作夥伴,而紐時與臉書已接近拍板定案。
另外,臉書希望提供消費者更即時的體驗,目前讀者欲連結臉書上新聞到媒體網站,平均下載時間需要八秒鐘,這以手機族群通常以毫秒計算操作而言,時間明顯過長。
也有一些新聞機構對臉書的反應冷淡。例如英國《衛報》的幾個員工,已非正式地建議其他出版商應該聯合起來進行談判,並保留自己的廣告控制權。
臉書的提案可能導致媒體面臨另一項風險;例如消費者行為數據是否因此喪失。目前當讀者點擊一篇文章時,許多媒體會運用軟體技術收集讀者的特質與瀏覽行為,以判斷讀者的喜好,未來呢?
如果臉書這項計畫成功,使得閱聽大眾更習慣在臉書上直接瀏覽新聞或媒體傳播內容,那些拒絕或排斥這項新潮流的經營者,可能因為下載速度過慢,而失去大量流量。
從長遠來看,媒體界終將面對現實,讓他們的內容,以更自由的方式傳播。但短期內,突然失去對自己品牌、讀者、甚至廣告收入的控制權,也讓媒體經營者陷入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