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陽光與月亮 在茶香中甦醒

文與圖/吳德亮 |2015.03.17
4078觀看次
字級
圖/吳德亮 陳水林以九九九純銀與純金所創作的銀壺與黃金壺。

文與圖/吳德亮

日本金工大師石黑光南第二代傳人石黑昭雄曾經告訴我:「金是太陽的汗水,銀是月亮的眼淚」,表達家訓對兩款貴重金屬做為媒材的虔敬之心。尋覓多年,我終於驚喜發現,南台灣也有陽光輕撫月亮留下的淚水,喚醒沉睡已久的陳茶茶香。

近年茶文化蓬勃發展,鐵壺與銀壺也跟著被炒得漫天價響,但二者幾乎全都來自日本,尤以貴重金屬手工鍛造、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使用的銀壺,更為炙手可熱。其實日本銀器早在中國唐代同期即已出現,但銀壺、銀杯等茶道器皿則應始於江戶時期,傳承至今三百多年間,留下許多質地細膩、造型優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競相蒐羅的目標,驚人的飆漲幅度更超越近代名家作品。

而近年儘管台灣茶器在兩岸大放異彩,但二○一二年我撰寫《台灣茶器》一書時,卻獨缺銀壺的創作。當時雖也曾費勁四處打聽尋訪,可惜僅在鹿港大街上覓得翻模成型的小壺泡銀壺,或再經加工的鍍金茶器,與日本手工鍛造的金壺銀壺,無論在造型、質感上都相去甚遠,因此僅能輕描淡寫帶過,未免遺憾。

所幸去年先在北投文物館看到台灣茶人陳念舟鍛造的側把銀壺;今年開春,台南市將軍區的方圓美術館,執行長廖小輝又來電告知,即將展出南部金工藝術家陳水林的銀壺與黃金壺,讓我大喜過望。就在他的盛情邀請下,我終於趕上展覽的最後一天南下參訪,並偕同藝術家本人,前往他設於台南市區的工作室,詳細探訪並拍攝手工銀壺鍛造製作的過程。

細看燈光下銀壺或金壺流曳的光芒貴氣,很難想像貧困出身的陳水林,儘管從十四歲開始,就以學徒身分在銀樓等地習得金工技藝,在台灣卻從未有師傅可以教導銀壺的鍛造,憑藉自身的天分與逆境中成長的不斷摸索,聚積四十六年的功力,打造了許多與日本風格全然迥異的銀壺與黃金壺,從細膩的精雕細琢到極簡的拙樸造型,從四杯、六杯容量的瀹茶小壺到一千CC以上的燒水壺都有,而且都霸氣十足,與茶香相互輝映,價格也堪稱親民,讓人忍不住要帶回收藏。

陳水林說,年少時從未想到會踏上金工鍛造之路,只是家境清寒,必須習得一技之長,加上日子實在太清苦,想多賺錢改善家境,因此較別人更用心打拚。一九七八年退伍後,更大膽將多年省吃儉用留下的六萬元存款全部提領,以住家兼小型工廠開始創業,從此開啟了金工創作的一片天。

陳水林回憶說,八○年代初期以金、銀製作碗筷、湯匙、禮佛敬神的供杯等,剛好趕上「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榮景,有錢人家紛紛訂製金碗銀筷餽贈子女作為傳家寶物,因此很快就為自己賺得第一桶金,才有能力開始嘗試製作金、銀茶壺,包括完整的茶盤、杯具等茶器組。

當時適逢台灣茶藝逐漸興起,喝「老人茶」的風氣開始盛行,來自中國宜興或潮汕的陶壺也透過各種管道大量進口,讓年輕氣盛的他不禁突發奇想,「何不用自己擅長的金工工藝打造茶壺」?儘管自己從未見過日本銀壺,根本不知銀壺為何物,依然大膽買下各種陶壺,詳細觀察、揣摩陶壺的成型方式,就這樣開始一槌一槌,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失敗,終於敲出了第一把本土銀壺,而受到各方矚目。

由於揣摩的對象大多為紫砂或朱泥小壺,因此製作的金壺銀壺也以瀹茶用的小壺為主,直到近年日本銀壺在兩岸造成流行,才開始有了大型燒水壺的創作。與日本銀壺最大的不同,是陳水林的茶壺特別厚實,沈甸甸的手感與日本銀壺輕盈的握持截然不同。陳水林解釋說,台灣茶人多認為薄胎銀壺稍有不慎即碰撞凹陷,使用上不免戰戰兢兢,而陳水林的銀壺不僅厚實耐撞,使用上也頗具「分量」,因此逐漸受到青睞。

陳水林說,剛開始鍛造的銀壺金壺,大多會在表面刻花或雕鑿出龍鳳等圖案,頗為討喜,尤其深受南部民眾的喜愛,甚至創作出「壺中壺」:在鏤空雕花的外壺再塞進一個完全密合的內壺,令人對他細膩精湛的技巧與精算大為折服。有時他還會在壺內出水口處鏤刻出「福」字作為濾網,進一步將「福」字倒刻,契合了民間習俗「福到了」的理念,令人不由得會心一笑。

不過近年受到日本銀壺普遍呈現極簡風格的影響,陳水林也創作了許多單純的紋理或幾何表面,例如他從一瓣、四瓣、八瓣到十六瓣鍛敲而成的南瓜銀壺,壺面雖無繁複的圖騰,線條卻俐落且肌理分明,整器工法嚴謹,時尚感的紋絡尤其大器。他說看似少了雕鑿刻花的繁複工序,但成型後的刨光卻十分耗時費力,二者所費的時間與精力幾乎完全相同。

儘管千分之九百二十五的銀加上千分之七十五的合金所成就的「九二五純銀」,已達國際公認的純銀標準,但陳水林仍堅持使用九九九純銀與純金來創作茶器。他說白銀潔淨無味,且熱化學性質穩定,不生鏽,用銀壺煮水能使水分子奈米化,將水變細變軟使茶變得更香更醇,不會讓茶湯沾染異味,從而提升茶的品質,因此始終樂此不疲而創作不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