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圓兒.積木文化提供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講的是男人和女人在心理和浪漫關係上的差別。而來自「金星」的女性和來自「火星」的男性,在社交、緩解壓力等行為上也有著顯著的不同,女性友誼的起源和在演化上的意義,也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加深遠。
一個平常的午後。
非洲草原上,太陽毒辣。幾頭母獅帶著牠們的孩子找了一塊蔭涼的地方休息。小獅子們正是淘氣的時候,三三兩兩地追著玩成一團。牠們的媽媽並不在意,瞇著眼睛打盹,只留下一頭母獅在不遠處放哨。真是個優閒的下午。
北極冰原上。北極熊在冬眠之前尋找最後的食物,一群海象映入牠的眼簾,其中的小海象更是牠攻擊的主要目標!然而海象媽媽和其他的阿姨們組成的團體,聯合起來拚力保護小海象,沒有讓北極熊鑽到一點空缺!牠們成功地擊退了北極熊,保住了小海象的生命!真是個精采的下午。
紐約鬧市。幾位少婦喝著下午茶,她們每個月都要小聚,或讀書或者逛街,或只是閒聊一下生活裡的瑣事、八卦一下身邊的趣聞。這次她們來到這個備受好評的茶品店,邊喝下午茶邊聊天,嬉笑聲甚至可以繞梁三日不絕於耳。真是個和諧的下午。
相似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上演著不同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雌性動物的湊群性!
很多雌性動物,包括人類,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種社會性,喜歡和同性在一起。當然,一種可能是由雌性動物組成一個群落,是哺育後代的最佳選擇。這樣的組織,對於覓食和保護幼子的益處顯而易見。
但是,有時情況並非如此,尤其是人,女性組成了各種各樣的「Girls Club」,她們的友誼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這些都不以哺育幼子為目的,那麼這除了表面層次的含義(八卦閒聊等),是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早在一九九八年,心理學家在研究挪威大鼠的時候就發現,如果將母鼠五個一組地餵養,要比單獨餵養的壽命長約百分之四十。而在以和人類更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為研究的實驗中,這種雌性動物互相為伴的行為更加明顯。
我們知道猴子們喜歡抓蝨子、喜歡在一起梳理毛髮。動物學家發現,除了覓食之外,雌性猴子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都是在互相抓蝨子中度過;而雄性猴子花在互相抓蝨子的時間,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有的種類甚至沒有!
而抓蝨子被動物學家稱為猴子的「社交活動」,就和聊天八卦類似,是增進感情的一種手段,所以雄性猴子在這方面,顯得比雌性猴子缺乏社交活動。
靈長類動物的社會往往是母系社會,最高長官一般都是雌性,牠負責整個團體的生存。雌性猩猩/猴子們組成一個團體,一起覓食,哺育幼子,同時牠們在一起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防衛。
研究人員發現,當雌性的友誼在一個靈長類動物團體裡,不那麼穩固時,雄性動物對雌性動物,可能會變得比較暴力。比如說,黑猩猩和矮猩猩這兩種近親,雄性黑猩猩就經常欺侮雌猩猩,而矮猩猩的社會就相對較「和諧」。
很多項研究表示,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雌性黑猩猩間的友誼沒有雌性矮猩猩間的強烈。
而人類社會中也有類似的統計資料。比如說,一九八七年一份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報告指出,有些省分的家庭暴力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七;而一個叫wape部落的家暴程度卻低很多,究其原因,專家發現,整個wape部落女性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這讓女性在家庭和經濟方面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並有效地降低了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