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蜂鷹正剝食蜂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東方蜂鷹正剝食蜂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文/蘇林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生態環境相當自然,最近更上演一齣活生生的「食物鍊」戲碼,讓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親眼目睹並記錄了直徑約一公尺大小的虎頭蜂窩被蠶食的過程。
台北市立動物園野生動物救傷檢疫中心對面的山坳裡,去年出現一個上下超過十層的大虎頭蜂巢,所以保育員到附近工作或路過時總會特別謹慎小心,以免刺激或惹惱蜂群攻擊。
今年初,保育員觀察到一群虎頭蜂剋星──東方蜂鷹在動物園悄悄現蹤,剛開始,這幾隻東方蜂鷹並沒有立刻攻擊虎頭蜂蜂巢,而是佇立在臨近樹梢觀察四周。二月上旬,東方蜂鷹突然展開聯合攻勢,飛到懸掛在半空中、約一公尺大小的虎頭蜂窩下方,毫不客氣大啖蜂蛹和幼蟲。
虎頭蜂窩遭受連日攻擊後,蜂巢逐漸出現一個大破洞,讓動物園首次記錄到東方蜂鷹聯手剝食虎頭蜂窩的自然奇觀,也拍攝到包括東方蜂鷹以倒掛金鉤方式取食虎頭蜂、虎頭蜂窩露出一個大洞等珍貴畫面。
東方蜂鷹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以蜂類的幼蟲、蛹、成蟲及巢片為主食,食性相當特殊。研究人員發現,在台灣,東方蜂鷹有候鳥也有留鳥,留鳥會在台灣島內做南北向的遷徙,至於候鳥則每年會與其他的遷移性猛禽一起過境。
留在台灣的東方蜂鷹祖先,以前也曾是過境台灣的候鳥,據研究,這些候鳥在一九七○至一九九○年間才開始留在台灣,而當時也正是台灣養蜂業的家戶數及蜂箱總數達到最高峰的時期,因此,台灣的養蜂業有可能是造成東方蜂鷹定居在台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東方蜂鷹必須先攻擊並破壞蜂窩,才有辦法吃到幼蟲與蜂蛹,而東方蜂鷹之所以不害怕蜂類群起圍攻,主要是因為牠們臉部的羽毛十分細小,如同魚鱗般排列緊密,較不利蜂群叮咬。
此外,東方蜂鷹頭部相對於身體而言比例較小,頸部細長,很方便把頭伸進蜂巢縫隙覓食。
而當蜂類傾巢而出時,東方蜂鷹也會採取團體戰的策略,輪番攻擊,或用調虎離山計引開蜂群,讓其他蜂鷹無後顧之憂飽食一餐。
動物小百科
東方蜂鷹
●分類:鳥綱、隼形目、鷹科、蜂鷹屬、東方蜂鷹
●繁殖地:主要繁殖地在中國大陸黑龍江、吉林一帶,活動範圍南可至印度半島及印尼
●食性:以蜂類之蛹、幼蟲及成蟲為主食
●習性:台灣重要遷移性猛禽之一,其遷移數量僅次於赤腹鷹及灰面鵟鷹(灰面鷲)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