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兩個不能動的房間

文/李碧華 |2015.03.13
1144觀看次
字級

假日總去景美找勤芬串串門子,投入房子不大、家族人口卻眾多的喧騰,刻意與平日的冷寂形成反差。

在冒著熱氣的咖啡中,我望向一間沒見燈光亮起的安靜小室問:「妳那長髮女兒怎麼好一陣子沒見到了?出嫁了嗎?」勤芬笑笑說:「她已經出國兩年囉!」我再問:「這間房空下來也正好,讓老二也有獨立空間,免得跟哥哥擠一塊,連電腦桌都要共用啊!」

「先不急!」勤芬搖搖頭說:「這房間不能動,要保留原樣等女兒回國再說。」咦……為什麼呢?空間都不夠使用了,為何還非空著浪費呢?

「她,其實不是我親生女兒,是我好朋友託養的孤兒,一養就二十幾年,我等於是她媽媽,要謹慎的不能讓她感到偏心。」就因為沒有骨肉血緣,要更加倍善待,除非真的嫁出去,擁有自己的家,否則就一直保留到女兒回來。」

兩個哥哥住得再擠,也沒想打算去打開那扇門,他們心裡明白,要為妹妹回家做著準備。

真是不自私也不自利的積善人家啊!總是為他人細心著想一切,犧牲自己來成就他人,把付出當成一種甘之如飴的奉獻。

另外,還有一個感人的房間,是留給九十歲的瑪麗亞。

幫傭半世紀的台灣瑪麗亞已年老力衰,因瘸了一條腿,上下樓都極吃力,所以,朋友媽媽就挪出一樓的主臥室讓老人家方便進出,自己搬到二樓小客房擠著。

劉德華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桃姐》中,以其年輕力壯之年回報老保母半世的反哺之恩,晚輩在這個階段能力所及就盡力,等到無法承擔,桃姐最終還是被送到養老院。

相對來看,照顧這位白髮瑪麗亞的朋友媽媽自己卻都八十歲了,卻堅持主僕情分而視她如至親,「我常看媽媽送飯去給瑪麗亞,一口一口的餵。」朋友說。

不能更動的兩個房間,埋藏著無限的感人真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