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投訊】現今社會民眾往生想要入土為安愈來愈難,南投縣草屯鎮公所推出嶄新「壁葬」,以納骨塔的模式讓民眾先人骨灰能安置在牆型結構的壁葬格位,再以大理石封閉永久使用,才新完工就吸引大批民眾詢問。
鎮長洪國浩說,無論東西方營葬風俗,早就都有壁葬的做法,但都是將棺木直接放入山壁鑿出的墓穴,草屯鎮新設壁葬區是利用依山而築的嘉老山示範公墓,在其孝恩堂最底側的駁坎前,再築起一面鋼筋混凝土牆結構的壁葬區,以有效隔絕濕氣,高三層樓的壁葬區共設置六十個塔位。
草屯鎮壁葬區擁有座北朝南的絕佳風水,洪國浩說,不同於一般納骨塔位多有隔門可開啟,壁葬採「固定式」,入塔後以精緻的大理石板密封,就如同鄉(土)葬習俗一般「入土為安」,並可在大理石上鑲嵌先人遺照及姓名,壁葬牆體還有琉璃瓦裝飾,更顯莊嚴肅靜。
洪國浩說,台灣地狹人稠,依現行規定,公墓即使土葬也須在一定年限內起掘入塔,而草屯鎮這項創新壁葬,把有限的公墓空間充分運用,提供民眾多元營葬的新選擇,雖然營葬方式和進塔一樣,卻更有入土為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