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水汙費最快四月開徵,第一筆費用將於七月入帳。環保署上周通過水汙費費率審查,納管全台五千一百八十八家事業、工業區及科學園區,開徵首年八成廠商繳不到一萬元,環保署水保處長葉俊宏表示,盼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廠商確實處理汙水,「濃度愈低,繳得愈少」。
環保署在二○○六年訂定「水汙染防治費收費辦法」但遲遲未開徵,直到前年底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揭露高雄日月光偷排廢水事件,再掀國內工廠廢水汙染河川現況。
環保署長魏國彥去年十一月宣布今年開徵水汙費。環保署陸續完成草案規畫及四場公聽會規畫,首年將向各類事業及工業區汙水下水道系統收費;第三年起向畜牧業開徵,第四年起擴大項公共汙水下水道及家戶收取。
三日環保署召開費率審議委員會通過審查。十項物質包含化學需氧量(COD)、懸浮固體(SS)、鉛、鎳、銅、總汞、鎘、總鉻、砷、氰化物,費率從每公斤零點六二元到三萬一千二百五十元不等。
葉俊宏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徵收項目,我國水汙費並不嚴苛,對產業及國際競爭力衝擊有限,主要是希望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廠商投資汙染防治設備,並確實操作處理汙水。
為減少業者衝擊,除了開徵第一年費額打五折、第二年六折,直到第六年全額徵收;濃度達到標準的三成至八成時,水汙費最低也可一點五折到八折不等。
環保署原估計,今年一到六月可有一億五千萬元入帳,依中央四成、地方六成的分配比例,環保署水汙染防治基金可分得六千萬元。
若四月開徵,總收入近億元。葉俊宏表示,水汙染防治基金將用於查核廠商是否確實申報、加強稽查、補助地方政府改善水質,並提撥百分之五至環境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