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歲的老師傅葉勇助獲文資處登錄,是目前台中唯一的「粧佛」技術保存者。圖/喻文玟
【本報台中訊】七十六歲的葉勇助,從事粧佛藝術工作六十年,是台中唯一的「粧佛」技術保存者,利用泥土塑型,再把糯米、生漆一比一混合在紗布上,一層一層「敷」上雕像,最後「脫胎」再上色。「粧佛」在戰國時代曾有紀錄,魏晉南北朝發揚光大,至今快要失傳,目前全台僅存三人會這項技術。
葉勇助在台中路經營「樂山軒」販售佛像長達半世紀,十六歲拜師學「粧佛」技術。他說,以雕刻神像而言「粧佛」可分泉州派、福州派。泉州派神像的像、座椅分開,雕刻完再組合,較神格化;福州派以整塊木材雕刻,一體成型,以生漆塗在麻布,生漆會讓人產生皮膚腫、癢現象,俗稱「漆咬」,讓學徒卻步,所以有失傳的危機。
葉勇助說,現在一般的佛像製作多為木刻、玻璃纖維模型,能快速完成,同樣的神像,如果木刻需要一個月、塑膠模型一天能做三個;利用「粧佛」脫胎塑型,至少就要花三個月,價格也高達三倍以上。
「粧佛」的神像耐高溫,葉勇助曾自己實驗,浸泡在鹽酸裡不會受損,不會褪色、變形,所以許多兩漢、魏晉出土的神像經過千年依舊完好如初。
由於越來越少人知道「粧佛」,葉勇助感嘆,「一年連一件都賣不出去」,乏人問津,現在生漆也取得不易,要從越南、大陸進口,也是這項傳統技藝凋零的原因之一,育有三子的他把技法傳承給二個兒子,希望保存延續。
台中市文化局長王志誠說,文資處審議通過,把葉勇助的「粧佛」登錄為台中市的傳統藝術,盼有志者願意學習、傳承,讓粧佛風華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