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新屋報導】曾經是由福建泉州人開墾的桃園縣新屋鄉,陸續由廣東惠州陸豐客家族群入墾;鄉長葉佐禹表示,這兩個族群,早在開發新屋之初即已融合,沒有所謂的漳泉械鬥事件發生。
桃園縣新屋鄉的新屋社區,除了平時的社區活動如插花、講座外,還有社區內的國家三級古蹟,是孕育社區人文教學的瑰寶。
新屋鄉公所社會課長葉劉順貴表示,新屋社區在二百多年前是一片荒蕪草原,但在清代乾隆初年,就有廣東省陸豐縣和海豐縣先住民,包括郭、徐、范姜等族人移往現今的新屋社區開墾,而范姜族人就在該社區境內興建大厝,也就是現在的范姜聚落。
葉佐禹指出,關於社區的組成,其實早在清代客家族群即有丁會組織形成,其主要任務是防制外來盜匪搶掠,或是它族入侵等事件發生;他說,由於現今時代進步,丁會的組織功能成為民俗廟宇節慶的任務編組,如果有祭祀活動,例如抽丁縠錢,即便於傳統廟會活動進行。
葉佐禹表示,新屋地區早期是閩、客族群共墾,因此並未發生所謂的「閩客械鬥事件」;他說,原因在於清代有一閩南泉州族人遷居到陸豐縣,最後共同移民到台灣時,就在新屋地區永興村落腳;而目前新屋社區的地名,就是從乾隆初年,范姜殿發兄弟從廣東海豐縣來台,原住東勢甲頭厝,後來又向官方申請墾地;因該墾地處社地帶,常有番人出草,導致該家族慘遭殺害,族人認為此地危險,於是搬到現在的「新屋村」居住而得名。
新屋初期為閩客共治,已建立良好的族群關係,但由於客籍人口愈聚愈多,使原有的閩南族群融入客家文化,而改變生活方式;葉佐禹表示,目前僅有新屋鄉蚵間村及深圳村屬於閩南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