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新上任的法務局長在記者會上說她要制定一套「法規制定程序SOP」。消息一上報,就有讀者投書說,早在民國九十五年,這個SOP就已經公布施行了,民國九十八年還有增修版,完全不必再浪費人力和公帑,去重新做已經公布的法規。我看了很感嘆,難怪清點財產往往是交接後的第一要事。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先去了解自己有什麼,辛苦張羅,才知道這東西早就在自己的倉庫中了。
七○年代,心理學大師安德伍(B﹒Underwood)到加州大學來演講。那時,他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主要期刊的總編輯,在學術界勢如中天,但是他很誠實地把一件糗事講出來,希望我們不要重蹈他的覆轍;他說他在做研究生時,設計了一個很好的研究人類記憶的實驗,他非常得意,在心理學年會上,趾高氣昂地宣讀他的論文,當他講完時,聽眾席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站起來說:「年輕人,恭喜你,實驗做的很好,不過請你回去讀一下文獻,這個實驗我在一九二四年就已經做過了」。安德伍說他當時窘的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鑽下去。所以他告誡我們一定要徹底讀文獻,不可浪費光陰和金錢去重新發明輪子(輪子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那場演講真是當頭棒喝,因為年輕人常不耐煩讀文獻,只想趕快動手做實驗,結果省了讀文獻這一步,反而使後面的九十九步變成白走,得不償失。我的指導教授常說讀文獻是掌握一個新領域最快的方式,因為別人花兩年做的實驗,你花兩天把它讀完,你就擁有他的知識了,天下有比這更便宜的事嗎?所以寫論文都是從回顧文獻開始,歷史使人謙虛,不知史會使人自滿自大。
最近在湖南長沙的簡牘博物館中,看到了在吐魯番漢墓出土的「六屏式聖鑒訓圖」,上面畫著一個欹,旁邊寫著「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欹是打水的桶子,只要水一滿便翻覆過來,使桶空能再去汲水。這麼早以前,在這麼偏遠的西域,人們就告誡子孫不可自滿了。
這個博物館也展出二○○六年出土的吳簡,記載了當時人民生活的情形及犯罪的判例,有些當時的無頭公案,因時間久了,就水落石出了。從參觀中,我感受到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遠因和近因,很多時候,遠因可能是很小一件事,被忽視了,或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沒有人知道了,便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或是命中註定,就自怨自艾不去努力解決它。其實有果必有因,業報常常不會及時顯現,如果沒有先種下成功的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果。沒有業報的努力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種子,不管環境多好,都不可能發芽。
歷史要念,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事情都在重複發生,讀史是增進自己智慧最快的方式,就像我老師說的:「人家活了一輩子所留下的智慧,你花二個小時把它讀完,那個經驗就是你的了,天下有比這更便宜的事嗎?」過去和未來都是時間這個連續向度上的兩個點,懂得用別人的經驗來解決自己手邊的問題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