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二年前,張玉欣總編輯電話賀年,並邀請我為《料理.台灣》雙月刊撰寫專欄,我問起要怎麼樣的論述方式?她答道:「翁董特別要我轉達,希望您深入淺出,寫有關台灣的民俗小吃。」我說讓我考慮考慮,沒等我說完她代作主張:「林教授可以將長期的田調經驗,作系統撰述,我們是雙月刊,每期五千字配圖,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您的文章,半年後正式刊登,一定要幫忙。」
一九七○年代,我跨越學院門限,投入民俗藝術與民俗小吃的田調,包括澎湖、台北、桃園、台中、彰化、台南等縣市,累積不少經驗,也出版若干專著,其終極指向是台灣飲食文化史的建構。
長期的田調經驗,讓個人逐漸建立鑑定民俗小吃的基準,它兼攝客觀與主觀的層面,涵蓋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獨特味道、大眾認定以及親身的驗證,我結合主觀、客觀因素,構成一把嚴謹的檢驗尺,藉之做為論述的依據,於是依這個基準篩選若干對象,進行系列論述,例如:欣葉、新東陽、極品軒、玉珍齋、俊美、鼎泰豐等,逐一重新踏查、訪談,在撰寫鼎泰豐時卻遇到「關卡」與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
我第一次接觸鼎泰豐是在一九七○年代,記得當時由孔老師帶領我們幾位老學生上「館子」,坐定後,大家盯著菜單各點所需,包括小菜、小籠包、肉絲蛋炒飯、酸辣湯、陽春麵與粽子,「還可點些甜點。」老師笑著說。
這個「館子」給我的印象是,門面不大,環境優雅、各式小吃淡而有味,往後四十多年,不論會學生、迎嘉賓、約老友,或家聚,我經常提議到鼎泰豐,品嘗各式餐點與多樣風味。
我長期默默進行「參與觀察」,並且瀏覽解讀鼎泰豐符碼的相關散論與專著,我的前置作業已有充分準備,只欠缺親自訪談,在信義路,我看過店裡坐著創辦人,也見過第二代接棒者,他們總是笑臉迎賓、和氣待人,可惜緣慳一面,我又不便冒昧拜訪,因此撰寫計畫延宕了一些時日。
去年暑假的一個周末,到鼎泰豐家聚,我發現牆壁掛著杜忠誥送給楊董的一幅篆書「天道酬勤」,突然引起我的靈感,當天跟忠誥聯絡,希望能幫我介紹楊紀華董事長,他聽完一口答應:「沒問題。」幾天後,他來電話說,楊董很感謝教授為鼎泰豐寫文章,不過這陣子很忙,十月以後才有空,屆時再安排,「非常感謝忠誥兄的幫忙。」我回答說。
十一月,我帶領台北民俗舞團訪問中美洲三國,以「舞動台灣情」進行十七天六場的文化交流,返國後,立即與忠誥電話,煩請楊董安排訪談行程,事隔十天,忠誥語帶歉意說:「請祕書轉達好幾次,都沒有回覆,我看算了。」「楊董日理萬機,太忙了,等以後有機會再安排。」我設身處地回答,並再三表示不要掛在心上,其實,我內心已另作安排,先寫葫蘆墩老雪花齋。
十二月上旬,我與芳伶到信義路本店晚餐,座位正對著「天道酬勤」,我即刻拿出名片並寫上一行字:「我是杜忠誥的好友」,煩請服務小姐轉交給楊董,晚上九點,楊董來電話,我開門見山說明訪談的用意,雙方首次溝通,他語調舒緩,既客氣又感謝,並欣然接受訪談,我們敲定的時間是一月八日下午五點;地點在一○一鼎泰豐。
我立即電話告知忠誥這個消息,除了感謝他的幫忙,還特別強調,與其讓「這件事」擱在心上,不如找機會去消解;事情既因為我而引起不便,應由我主動面對,尋找解決途徑,忠誥聽了,說道:「您的動作充分表現朗暢的情性,當下正面解決問題,化解不必要的疑慮,真是乾脆俐落。」
在三十多年的田調歲月,類似的關卡所在多有,我都沒迴避,且積極尋覓解決的途徑,我發現,精誠是唯一的「通關」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