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樹影的晃動,在牆面、玻璃上,到處顯現浮光片影。圖/王岫
因著樹影的晃動,在牆面、玻璃上,到處顯現浮光片影。圖/王岫
文/王岫
冬日有暖陽的日子,總愛去居家附近的「孫運璿人文科技紀念館」走走,有時就在那裡吃個商業簡餐,喝杯咖啡,度過悠閒的一、兩個小時。
這天,和老妻又去「璿廬」(我私自對它的暱稱)閒走,老妻看陽光朗朗,影景處處,乃拍了幾張以影子為主題的照片,貼在臉書上供親友分享,並引用三十幾年前著名散文作家白辛的〈風樓〉裡一句話當標題:「不經意間仰起頭來,高高的林隙上空,竟是無數碎光,在隱隱閃爍著柔柔的光輝……」
引用白辛的文字,倒是很有意義,因為白辛以前就在璿廬旁的南門國中教過書,提起他這本多年前有名的散文作品,或許也可以讓年輕人去追尋三、四十前的散文風貌;但我笑老妻說:「人家白辛這段是描寫『星光』的呀,妳怎麼拿來敘述陽光的影子?」
她笑道:「意境很相近呀,有何不可?」
我想想,剛剛在璿廬庭院那棵黑板樹下,抬起頭來,茂密的葉樹,依著輕風浮動的枝隙間,看到幾抹陽光亮片,的確像是無數的碎光,在樹葉間閃爍著柔柔光輝。
也是了,冬日的陽光和微風,讓璿廬充滿著柔柔的光和影,一如白辛所描寫的星光。
我喜歡宅居巷內的璿廬,就在於它有庭院、大樹,有小小竹林、池水,還有那分人不多的寧靜。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官邸時,後院隔鄰不遠,我服務過的舊日中央圖書館書庫後窗,還須釘死不能開窗,以免同仁窺見官邸呢。想不到,三十年後,我們能時常進來享受這庭園的寧靜和悠閒了。
璿廬有樹都已高大,樹影多映照在房舍的屋瓦、玻璃上;有時,整片窗戶都看得到盎然綠意。在紀念館左側,大樹更已並排成蔭,在暖陽之下,於前頭「藝文小客廳」點餐飲的人,許多寧可在大樹下的三座亭傘下,一邊喝咖啡,一邊看著前院的如茵碧草。有時你一坐一小時,的確可以感覺到陽光在草坪的移走,因為影子的位置一下子不一樣了。轉眼間,你又看到和、洋兩座舊日的邸房,因著樹影的晃動,也在牆面、玻璃上,到處顯現浮光片影。光影,讓寧靜的璿廬,似乎生動起來了。
後院中,架起的木棧道中,也有一片小小竹林,青黃兩色,竹葉斑駁錯落,細竹因風咿呀聲響,木棧道上,便見光影搖動,似乎也是走動的一幅潑墨畫。
璿廬,就因為這些光和影,讓整修後的老房子和庭園,有了生命力,你無論坐在亭傘下、木棧道上,甚至於日式邸房後面的屋簷平台下,看著它們,總覺得能抓住什麼似的, 回憶、緬懷、遙思、憧憬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