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刊的《自然》期刊,例外刊出專文,討論學術研究倫理。除了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的兩篇幹細胞研究論文,無法重現其研究成果,被該刊撤稿之外,更檢討台灣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和南韓學者文亨尹的論文自審弊案。他們兩者都是利用偽造的電郵信箱,假冒同儕之名,審查自己投稿的論文。
台灣的陳震遠被英國Sage出版社旗下《震動與控制》期刊查獲一百三十個假信箱,撤銷與陳相關的六十篇論文,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也因此受牽連下台。
到了今年,美國《科學人》雜誌回顧二○一四年科學論文被撤稿的十大事件,陳震遠案赫然在列,印證了前科技部長張善政的說法,自然期刊的批評對台灣學界聲譽「很傷」,「丟臉丟到國外去!」,科技部次長林一平也因此表示,將「以違法或不當手段影響論文審查」列入違反學術倫理的第八種樣態,並修正共同作者的責任。
陳振遠案其實還反映出台灣學術界發表論文時作者浮濫掛名的問題。十二月二十八日,《風傳媒》報導,根據調查統計,蔣偉寧與陳震遠兄弟共同作者的論文占蔣所有文章的百分之六十一。若以二○○○年以後計算,蔣偉寧與陳氏兄弟合作的文章也高達百分之七十三點七。換言之,「拿掉陳震遠,蔣偉寧幾乎一無所有」。
此項報導揭露出盤據在台灣教育界的「學官」真相。西方先進國家的科研經費大多來自私人基金,我們的科研經費大部分來自教育部和科技部(以前的國科會)。長久以來,在SCI及SSCI評鑑制度的箝制之下,台灣學術界已經形成「發論文換獎金,抓權力分資源」的風氣。許多學者心中想的不是如何解決重大的學術或社會問題,而是如何衝高發表論文的篇數,一方面鞏固自己權位,一方面詐取國家研究經費。
他們努力爭取資源,購買貴重儀器,再吸收博、碩士研究生,套用西方研究典範,用「加工出口」的方式,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輕、薄、短、小」的「垃圾論文」,再由自己掛名,衝高論文發表篇數,這就是我所謂的「養小鬼」。
善於此道的教授,可以出版一大堆掛名論文,內容五花八門,進則可以出任各級「學官」,掌控行政資源;退則可以到私立學校扮「門神」,當「肥貓」,享受「二度春」。然而,細讀這些論文,卻看不出他們個人的中心學術思想,許多研究只是在堆積「資料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形成台灣學術界腐化的根源。
依照西方的學術倫理,掛名的作者必須對論文有「學術性」的實質貢獻。學術倫理的核心精神是誠篤,誠信與篤實。論文作者名單中如果包括對研究沒有實質貢獻的掛名學者,不僅可能誤導讀者的判斷,虛耗後續研究者的寶貴精力,更嚴重的是扭曲學術社群中的權力分布,誤導學術資源的合理分配。現在該是徹底檢討「學官」胡亂掛名之弊害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