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人平均壽命已達八十歲,據統計,二○一○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點七,推估二○一七年達到百分之十四,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計二○二五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顯見人口老化速度極為驚人。伴隨人口高齡化、罹患慢性病、功能障礙、失能人口也快速增長。據衛福部調查,二○一四年六十五歲以上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率約為百分之十六點五,未來長期照護需求必然不斷提升。
然而長期照顧產業發展至今面臨許多瓶頸,其中最迫切的兩大問題,一是人力嚴重不足、二是法令規範不利其他業者投入長照產業。
長期照護產業其實也是服務業,需要一群專業的服務人力,當前社會價值卻認為照顧失能長者辛苦且工時長,甚至沒有出息,導致許多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造成產業找不到人才。長期以來從事長照工作大多為中高齡人力,不僅影響照顧品質,也無助解決年輕人失業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建立一個機制,讓年輕學子願意進入長照產業,如此不僅可以緩解長照產業人力缺口,也不會浪費教育資源。
另外,要從最根本改變社會大眾對長照產業的價值觀。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許多日本年輕人即使不投入這個產業,也願去當義工。他們之所以願意,是因為可以得到企業、社會的肯定與尊重,也多少有助於升遷。我們可以思考透過產學合作社區、醫院、養護之家等連結,讓學生了解長照產業如何幫助社會解決問題,體認長照人員的專業與付出,提高長照產業的社會價值,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
長照產業向來被視為社會福利,雖然在照顧弱勢族群上發揮重要的力量,但也限制了產業發展;依照現行「老人福利法」等相關規定,僅財團法人、慈善團體可經營老年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資金比較不穩定。如果可以透過修法,准許非財團法人投資長照事業,除了資金來源穩定,也讓民眾有更多元的選擇。
要替長照產業注入活力,就不能僅將其視為社會福利的一環,放寬限制意味著長照產業可以循社會企業的途徑發展,既可創造銀髮族商機,亦帶動經濟。當然,企業經營可能帶來大型化、連鎖化、利潤化等負面影響,尤其是被照顧者都是老人,無法為自己爭取權益、反應照顧品質,也是許多人擔心營利事業進入的因素,故如何消除社會大眾的疑慮,考驗修法者的智慧。
或者政府可以透過法令規範,當企業賺取利潤之後,將利潤投入特定的用途或相關投資。例如從事長照之企業賺取的利潤就只能投資在長期照護產業上,如此就能產生善循環,使社會公益跟企業利益並存不悖。只要政府在社會公益前提下謹慎修法,長照企業化將可促使長照產業突破目前發展瓶頸。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大眾的支持,而政府要了解社會的需求與趨勢,解決社會問題;企業必須創造社會價值,回饋社會;社會大眾也應該培養正確價值觀,尤其像是長期照護產業正在發展當中,更需要民眾廣泛支持,才能建立真正老有所養的社會。期盼我國長期照護產業可以突破現狀,打造更健全的制度,實現健康、幸福、快樂的長照產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