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研究團隊在墾丁社頂發現的高口蝸牛,比對確認是世界新種,因只有0.2公分且體色融入環境背景,不易發現。圖/黃重期提供
【本報屏東訊】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在墾丁社頂地區調查陸生貝類生態,發現0.2公分的迷你蝸牛,比對文獻和國外標本證實是世界新種,並以發現地命名為「墾丁高口蝸」;主持人黃重期說,高口蝸屬首次在台灣發現。
研究蝸牛逾15年的黃重期說,高口蝸屬的蝸牛,因殼口往上揚起得名,這類的蝸牛體形小,成蝸也只有0.2公分,不容易發現蹤跡,且蝸牛殼還裹有岩壁泥沙,體色巧妙融入棲地環境背景,「發現得要有好運氣」。
他說,高口蝸分布在菲律賓呂宋島和日本琉球宮古島,台灣新發現的「墾丁高口蝸」和兩地類似,推測有親緣關係;學界對高口蝸的生態還不是很了解,一般認為牠們以刮食石灰岩山壁上的地衣和苔蘚維生。
他說,高口蝸個體雖小,但殼口內有多個齒板,用來防止水分蒸發和阻擋捕食者入侵,是生存防禦機制;牠們生活在石灰岩山壁上,耐乾旱和高溫,白天在裸露岩壁上休眠,晚上或雨天才出來活動,與一般蝸牛生態不一樣。
他說,墾丁社頂地區,隆起珊瑚礁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坑洞和縫隙,對細微貝類仿如「天堂」,生物間形成完整的食物鏈;雖然台灣的陸生貝類尚未列入保育名錄,但陸貝遷移能力比較差,分布範圍狹窄,一旦棲地被破壞,就可能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