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情世間】 新時代的小紅母雞寓言故事

陳彥宏 |2015.01.12
3068觀看次
字級

文/陳彥宏

很喜歡澳大利亞作家 Joseph Jacobs(一八五四~一九一六)所寫的一篇〈小紅母雞〉(The Little Red Hen)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勤勞的小紅母雞,從找到小麥種子開始,就不斷地找鴨子、狗、貓來幫忙耕種、收割、打麥子、磨麵粉、做麵包等等工作,但是都沒有任何一個朋友願意幫他忙。等到麵包做成,小紅母雞問大家誰要來幫忙吃的時候,所有朋友卻都說:「我願意」。小紅母雞說:「不行,我自己吃。」然後就獨自把麵包吃完了。

故事結語寓意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對於一件事物不願意付出貢獻的人,是沒有資格享受那事物的成果的。」

這故事是寫在那很遙遠且單純的年代,那時的人們也很認分的把這兒童讀物灌輸給純真的小孩當作是正知正見。

但是,從今天的社會環境來品味這個故事,卻特別顯出小紅母雞的單純天真。或許,在今日現實的一些情境是,當小紅母雞才剛把麵包烤出來,自己都還來不及吃上一口的時候,所有的「朋友」們即一轟而上,把麵包吃光光,順道把小紅母雞烤了,一起配麵包!

故事是美好有趣而且富教育意義的。但閒來無事再次品味這故事,總覺得如果是生在這個年代的小紅母雞,牠似乎可以稍稍轉個念,心情或許可以自在些。

舉個例來說,小紅母雞在不同時段請鴨子、狗、貓來幫忙多次遭拒,心裡感覺難過,倒也是合理心情;但是換個角度想想,有朋友幫忙是有福報的,是要感恩的;但是,畢竟沒有人是有義務而且是必須出來幫忙的吧?

慈悲、喜捨、布施、關懷、結緣、自利利他、利樂有情等等,都是佛教助人的基本信行思想,「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的理念,更與基督教「愛人如己」有其相互呼應的意喻存在。《聖經》箴言:「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但是,這些基本信念,是對我們自身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他人的。誠如《賢愚經》中云:「前世不施。今致是困。今復不種。後欲何趣?」不是嗎?

至於麵包烘培好了,要不就自己安靜的吃掉就算了,又何必故意去廣邀朋友,卻又不分享,徒增他人與自己的無明呢?

其實,大肚能容,福田廣植的分享豈不是更有「正能量」?就像那基督教的「五餅二魚」的故事,就像那佛教的「貧女一燈」的大願,豈不更能得到無上大樂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