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關渡平原農地土壤被驗出重金屬砷汙染,表土與裡土超過管制標準面積達一百多公頃,是全國最大單一面積汙染區,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團隊成功追查出汙染源來自地熱谷附近河床的砷鉛鐵礬礦物,在台灣地質史上也是首度發現。
這項調查緣起於九十三年、九十四年度,台北市土壤重金屬調查與地下水調查,在關渡平原發現土壤重金屬砷濃度異常過高,不過因採測地點太少,無法一窺汙染全貌,去年八月台北市環保局委託台大生態工程中心,針對七星農田水利會所屬灌區大約八百四十二公頃農地進行細密調查。
調查發現,關渡平原砷含量異常的面積遼闊,並非零星點狀,且濃度超過管制標準六十PPM(毫克/公斤)測點,多集中在大度路以北、大業路以西和貴水二條溪以東範圍,有一百二十三公頃。
研究團隊根據砷汙染分布形式發現,汙染範圍主要侷限在七星農田水利會北投水利小組的灌區,據當地耆老說,同樣是關渡平原,大業路以西這區從日據時代就歉收,但原因不明。
計畫主持人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教授張尊國表示,關渡平原大面積砷汙染的原因是火山溫泉的自然環境,加上水稻灌溉的人文因素,歷經百年累積所造成。雖然大業路開闢後,原來灌溉系統已經改變,目前改引水磨坑溪水源,但環境中危機仍存在。
政府應進行風險管理設法降低風險,例如改種非食用性作物或變更土地利用方式,並對汙染區進行後續水質與稻作持續監控,溪流中因沖刷與沉積砷的流布擴散,對生態的影響也應該進行生態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