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藝術品,一九六七年,政府大力推動復興中華文化政策,有計畫輔導陶瓷工業,讓這些仿古陶瓷延續中華文化的藝術生命,當時任克重在北投開設中華藝術陶瓷公司,以任式特殊的管理風格和經營理念,打造叱吒一時的陶瓷王國,高齡八十七歲的他如今鮮少露面,住屋樓下擺滿的各種陶瓷作品,見證了當年任克重的光榮歲月。
從門外漢到獨門技術
在政府推動之下,陶瓷公司曾經前仆後繼的一家家開個不停,但唯有任克重創於一九五八年的中華藝術陶瓷公司是最具規模,人數最多高達千人以上,外賓來台幾乎必定到廠參觀,任克重更為政府做好國民外交工作,不時贈送大使個人塑像一座,讓對方大為驚喜,後來因觀光市場萎縮和政府實施勞基法致使經營成本增加,陶瓷公司在一九八九年宣佈停止生產。
商科出身的任克重當初對藝術一竅不通,原先是為協助朋友開業,到最後自己跳下來自己接手,脫去一身筆挺的西裝,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泥濘,抱著幾十公斤的配釉研究,一次次翻閱已經磨破的日文陶瓷雜誌,從開始的燒窯、塑形、捏胚、到最後的上色、彩繪的妝點,任克重從一個門外漢到最後對燒陶大小細節的瞭如指掌,他形容自己是「啞巴唸書」,沒有師父指導,一切從零出發,在他的努力之下,中華藝術陶瓷公司成為七○年代來台的外國官員、大使和觀光客必到的參觀之處,所燒製的瓷器暢銷各地,任克重自豪的說,他獨門的陶瓷技術,五十年內無人可及。
「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天底下沒有不能做到的事,重點在你怎麼做」,任克重揮別舒適的辦公室,走入悶熱的工廠,製作高難度的藝術陶,「藝術陶要設計,要配色,麻煩多了」,任克重一步一腳印,打下屬於自己的陶瓷江山,北投的土壤又厚又黑,他用透明細白的釉打上「粉底」,顏料不夠,任克重挖空心思配製出各種獨家顏色。陶瓷公司最輝煌時期確曾擁有千名員工,整齊劃一的制服,完善的制度,並首開先例開放參觀製作流程,讓參觀者嘆為觀止。
不但給工作還教導禮儀
當時任克重找北投的年輕孩子來工廠工作,無論是遊手好閒、賭錢、抽煙的小太保或是修車的「黑手」,都納入旗下,再以他特殊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改造這些年輕人。
出身軍人家庭,任克重對員工的一言一行十分注重,對每個人的生活精神和工作態度全都以高標準要求,他提供員工完善的生活所需,量身訂作的制服和皮鞋,讓每個人看來精神抖擻,並讓員工成立管理委員會制定規章,上自董事長下自員工通通得遵守,為了員工福利,公司成立舞蹈團、合唱團,每天派交通車接送上下班。
任克重對員工生活和工作細節十分要求,他親自訂下各種服裝儀容,言行舉止,大到做人處世道理的生活規範,每天在公司廣播,在他的調教下,這些員工改頭換面,個個煥然一新,任克重不但不費吹灰之力就找來陶瓷公司的生產動力,還幫政府解決失業就業問題。「客人到家裡吃飯都膽戰心驚,因為他會糾正對方拿筷子的姿勢,年輕時交女朋友,拿筆的姿勢不對馬上判出局,從此可見任克重對生活習慣的重視。」他開玩笑的說。
管事之前把人管好
即便如今已經高齡八十七,對日常生活作息仍十分重視,一點也不馬虎,他說,「要管事之前,最重要的是把人管好」,有人認為他規矩和原則太多,但他認為良好的氣質和做人處事原則,都是從生活習慣的養成習習相關,不說無意義的話,拿無意義的錢,生活作息井然有序,才不會虛度人生,這套管理思維和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相同,任克重每天翻閱「人間福報」上的《菜根譚》,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相當認同。
「幾個人的事就是公家的事,要作公家的事就必需無私」,任克重把軍事管理的精神落實在自己和公司身上,他的兩個口袋一邊放私人金錢,一邊是公司的公款,從不混淆。
今年農曆過年期間,任克重應佛光緣美術館之邀,將提供自身收藏的各種精緻大型花瓶、缸盤、菩薩像等,於台北市佛光緣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