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長當選人林佳龍在就職前夕,於個人臉書貼出「求救文」,請台中市民提出建議,不必花大錢或不必花太多時間,就能夠在短期內使巿民有感的施政措施,提出「十大有感行動方案」,希望在市長就職後,百日內端出成績單。
許多留言要求拆除快捷巴士(BRT)藍線。留言網友想必是汽車族或機車族,由於專用路權的BRT占掉一個車道,這項措施令不少在尖峰時段騎機車和開汽車,行經台灣大道者跳腳。我身為台中市民,對此不以為然。
增闢道路與興建停車位,其實只會鼓勵更多人開自用汽機車上路,增闢道路速度永遠趕不上汽機車增長速度,況且台中市近年來外地移入人口不斷增加,胡志強市長引進BRT本意,就是要抑制汽機車數量繼續成長,以降低車流量,並減少空氣汙染。
我經台灣大道搭乘BRT與公車的經驗,台灣大道內線車道就算沒有BRT,外側機車、汽車、公車爭道問題還是存在。
搭乘BRT確實有它方便之處,較以往搭公車到火車站至少省下二十分鐘,BRT明明很好用,為何要拆呢?
卸任在即的胡市長任期內,改善大眾運輸體系效能,甚至率先推出搭公車八公里免費措施,但許多台中市民仍習慣以私家汽機車代步。
若只因為用路人不習慣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步,就吝於投資建設大眾運輸改進服務質與量,台灣大道只會塞得更厲害。
新任台中市長宜維持胡市長改善大眾運輸的政策方向,一邊多管齊下改變用路人的習慣,如此台灣大道與文心路等台中市要道的壅塞問題,才能逐步解決。
不能因BRT剛上路出現的瑕疵而因噎廢食,使立意良善的施政措施人去政息,有悖新任市長承諾讓市政無縫接軌的選舉訴求。
網路是可作為官員溝通理念隔閡,與了解民意的工具,但不能變質為聲音大的有糖吃,讓網路族壟斷話語權,這對擁護BRT或不常上網路發聲的台中市民並不公平。
台中市政府當務之急,應是提供市民多樣化選擇,增加轉乘公車的路線與發車頻率,並檢討行駛路線配置,以資矯正BRT過早上路出現的缺失,增加市民樂於搭乘BRT的誘因。
況且重大公共政策的效應,往往是短空長多,在政策變遷過度期,需要台中市政府相關局處檢討改進配套措施,並多管齊下爭取市民順服樂於配合,一個立意良善的改善交通施政措施,才能可大可久。
合併轉型的大台中市政千頭萬緒,重大公共政策更有安定性與延續性,不宜率爾中止,否則是嚴重浪費公帑與人力物力時間等資源的不當做法。
令人擔憂的是,若新任市長尚未就職,就只先想到速成猛藥,急著在短期立竿見影,往後四年如何期待新市長施政有宏觀大格局?是否淪為一味討好選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誠盼新任台中市長要慎重思考台中市到底需要怎樣的公共服務品質?分出輕重緩急優先順序,以短期和中長期計畫解決交通問題。
若新任市長只知乞靈於網路族,放著專業知識不用,實有悖民主政治乃責任政治的本意。
擁有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的新任台中市長,施政不可一味求快炒短線圖務近功,畢竟俗話說得好:吃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 。
黃滿瓔(台中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