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芭蕾教師相信,芭蕾藝術有助於巴勒斯坦社會發展。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我能達到多好的水平?那要花多長的時間?我在這方面有沒有天賦?關於練習和天賦對優異表現形成的相對影響,科學家的爭論似乎每個世紀都會出現,始終無解。最近科學家卻發現,擁有優秀的專業技能似乎有天賦與練習以外的因素。
一九九三年,任職於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立森(K. Anders Ericsson)率領一個研究小組,對音樂家進行了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研究發現,練習時間多寡,幾乎解釋了專業演奏者和業餘人士之間的差異。
研究顯示在音樂、體育和西洋棋等競賽領域,練習時間能造成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的表現差異。在學術領域,這一比例僅有百分之四,因為學問知識是無法一蹴可幾。
研究結果的差異和分歧的程度暗示著,培養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可能涉及一些無關天賦及練習時間的因素。
其中一個因素,是人們開始學習小提琴、籃球或語言等技能時的年齡。在雙語家庭長大的人,能在大腦語言專屬區發育的同時,將兩種語言融為一體,這一理論可能也適用於其他技能。童年時期或許存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學習期,能讓大腦為日後快速學會技巧做好最充分準備。
其他因素則容易控制得多,譬如,科學家已經證明,「表現」就是一種特別有效的練習方式;單獨練習的內容是另一重要因素,相較於反覆練習單一技能,不如將相關的技能,如自由泳和仰泳,融入同一個練習中,似乎能更快地增強實力。另外,變換練習的場所和時間安排也有所幫助。
不過無論是何種技能,在人們可以控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或許不是練習時間的多寡,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