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中央健保署統計,國人每年吃掉20億顆胃藥,平均每人每年用量超過100顆,其中大約8成是俗稱制酸劑的胃乳片(液),藥學專家提醒,胃乳片、胃乳液之類製酸劑,藥效只有1小時,應把握空腹、熬夜、胃酸過多時的最佳服藥時機,「保胃戰」成功一半。
胃藥廣告每天轟炸,告訴消費者「吃了胃藥,能在胃壁鍍上一層保護膜」、「喝酒應酬配胃藥,可以保護胃」,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事照護發展中心執行長譚延輝指出,胃乳片、胃乳液是利用酸鹼中和的原理,只能中和胃酸,舒緩胃酸刺激胃壁的不適,藥效1小時,不像廣告宣傳的那麼神奇。
譚延輝指出,飯後2小時,食物在胃裡面排空,此時空腹時還覺得胃部灼熱不適感,就可以來個胃乳片中和多餘胃酸,這個道理就像吃些鹼性的小蘇打餅乾墊墊胃一樣。
「食物具有緩衝胃酸的作用」,譚延輝說,許多人熬夜時會覺得胃不舒服,是因為熬夜會刺激胃酸分泌,吃點宵夜就感覺好一點,不過常常熬夜吃宵夜會變胖,不如吃胃乳片保護胃。另外,在壓力大、吃飯無法定時定量、吃下蛋白質等難消化食物時,刺激胃酸分泌過多時,也是使用胃乳片、胃乳液的制酸時機。
至於喝酒配胃藥、睡前喝牛奶,譚延輝並不建議,他認為,酒精和抑制胃酸是兩回事,空腹喝牛奶反而刺激胃酸分泌,不如喝酒應酬時補充維生素B群幫助人體代謝酒精,牛奶改在白天用餐中飲用以減少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