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佛工藝師林貞鐃以泥塑打稿,設計一尊媽祖像。圖/記者林洛瀅
妝佛工藝師林貞鐃於二○一三年獲得台灣工藝競賽傳統工藝組二等獎作品〈齊天大聖〉。圖/林仁傑提供
【記者林洛瀅台南報導】妝佛工藝師林貞鐃傳承祖父林亨琛福州派技法,他為追求神像雕塑精製化,後來獨創「神采佛像雕塑」,因擅長以泥塑取代傳統紙本底稿,然後再雕刻,讓佛神造像姿態神韻出神入化,他憑藉四十多年妝佛藝術功力,今年被列入台南市無形文化資產,登入為傳統藝術保存者,未來交由兒子林仁傑接棒,繼承第四代傳人。
著重細部 藝術性高
台灣佛像雕刻流派分為福州、泉州、漳州,林貞鐃的祖父林亨琛創建人樂軒佛具,秉持福州派特有風格,重視雕刻形態,神尊神韻與動作較為誇張強烈,然而福州派也是府城妝佛工藝重要脈系。
關於「妝佛」藝術,林貞鐃表示,追溯約宋代以前,各派木雕工藝就包含妝佛藝術,差別在於木雕風格,普遍運用在佛像、神尊,如今因為審美觀,只取佛、神造像某部分塗上顏色。
林貞鐃表示,妝佛藝術運用道教神尊較多,過程大致分為選取可塑性較高的樟木,再以電鋸、雕刻刀雕塑粗胚形狀,塗上一層黃土底蓋住木頭毛細孔,可防止龜裂蟲蛀,磨出神佛造像細部線條,經過細部修飾,最後「妝佛」階段,再以膠水調和黃土所製作粉線線條,貼上金箔、上漆,強調古法炮製的礦物漆效果最佳、穩定性高,但是調配後顏料保存易發臭,因此目前普遍改用油漆取代。
林貞鐃的妝佛工法雕刻技法細膩傳神,刀法與神像姿態極為講究,紙版頭盔帽飾細緻美觀,保有府城福州派特有美感及黃土底、粉線技法的特殊性,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高度技巧表現。
泥塑打稿 等比雕塑
最為特別的是,一般木雕師傅先在紙上打草稿,經多次修改樣本再雕刻,但是林貞鐃卻以泥塑代替底稿設計圖,慢慢調整修飾直到滿意為止,最後再等比雕塑完工。他認為,木雕一旦雕壞就難補救,他發現紙稿視覺效果,最後與成品容易有些微差距,但是泥塑打稿增加作品逼真度,3D立體呈現直接看到修改部分。
為了家族使命與興趣,林貞鐃從事妝佛藝術工藝至今四十多年,他從初期學徒階段,模擬老一輩師傅技法,自行買宗教或骨董相關書籍,也欣賞古裝劇人物為雕刻範本,雕刻佛像數量不計其數,因應大時代環境,目前多以私人供奉神尊為主,偶爾也會加入創新靈感。
林貞鐃說,早期廟宇需求較多,神尊造型簡樸且型態較固定,如今資訊發達年代,審美觀也隨之改變,神尊風格造型豐富逼真,不再只能謹遵既有型態,可以展現力與美的氣勢;即使過程遇到困難,只要放下手邊工作,默念《心經》降伏內心煩躁,請求諸佛菩薩庇佑,祈求一切順利,強調凡事不可操之過急,靈感隨之而來。
奉獻經驗 結合現代
民國八十年代後佛像市場逐漸萎縮,造成台灣的妝佛市場只剩兩成。林貞鐃為了跳脫低價的市場,民國八十二年獨立創業「神采佛像雕塑」,改走精緻神像雕塑路線,符合民眾講究精緻細膩喜好。
林貞鐃憶及作品每件都是心血之作,而眾多作品中,二○一三年獲得台灣工藝競賽傳統工藝組二等獎作品〈齊天大聖〉,最令他印象深刻。他說,祖父林亨琛早年帶著一家老小,從大陸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打拼,他創建「人樂軒佛具」獨自撐起全家生計,因此他的作品〈齊天大聖〉以祖父屬猴生肖為靈感,以崇拜之情雕塑而成,該作品目前珍藏台灣工藝研究所;目前妝佛藝術傳承使命,已經交由兒子接棒,未來自己想挑戰人物雕塑結合現代藝術,以畢生力量奉獻在木雕妝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