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乾桂
有一年,我有事出差上海,得閒拜訪豫園,亭台樓閣讓人印象深刻,幾乎已達步步是景處處妙的境界了。
這座園子可有來歷,是明朝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在明朝嘉靖年間建造的,取悅老親之意,名為豫園。
我隨意閒晃,進了一處廂房,遇見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家擺攤義賣,贊助受災人,老畫家的畫,工藝精妙,每幅皆是佳品,我流連於各式畫風之中,眸光最後定格在一幅神靈活現的金絲猴身上,那是一張淡彩的水墨畫,目光隨我移動,神韻別具的凝視,我禁不住嘖嘖稱奇,此刻,老者乍現,指指畫,問我好不好看?
我直稱好,老人快意告之,那是他的畫,問我想不想買下它帶回家,順道做做好事,我本無此意,經他一說,騎虎難下,也就買了,老人家打折優待,皆大歡喜,當我收下畫,交出錢,準備跨出門檻時,老者快步趕到身旁,笑咪咪問我,隔年還會來否?
這一問,我可不知如何回答,反應靈敏的回問老者:「明年黃河會繼續氾濫成災嗎?」說畢,老人與我相視而笑。
隔年,我的確排除萬難,撥空前往拜訪,並且買下另一幅畫,只因義賣兩字在心中盤旋,添得一個感動而已,而黃河不止隔年氾濫,而且歲歲年年,沒有一些肝膽相照的義舉之人,恐怕有很多災民無飯可吃,流離失所了。
一幅畫,一點錢其實做不了什麼事,但卻藏了一顆微熱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