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國小學童告訴教育部長吳思華,如何用竹鐘敲打出音符。圖/王彩鸝
【本報台東訊】只有26名學生的台東縣電光國小,發展阿美族特色教學及遊學活動,至今吸引5000多人「到電光住一晚」,成功翻轉瀕臨廢校的命運。教育部長吳思華、國教署署長吳清山今天參訪電光國小時表示,迷你小校可用公辦民營方式,引進民間力量共同經營。
電光國小位於台東縣關山鎮,背倚花東海岸山脈、前臨卑南溪河域,有350甲地生產「電光米」,而學校所在地「電光部落」舊名「雷公火」,150年前原住民曾以竹炮驅退清兵,史稱「雷公火之役」,竹炮也成為電光國小的學習活動。
「偏鄉學童沒有機會出國,藉著特色遊學課程,讓都市人及外國人走進電光國小,也把國際教育帶進來。」校長姚乃仁說,學校近年傳承在地部落的竹砲與阿美族文化技藝,組訓成「電光阿美族打擊樂團」,3至6年級學生都學會排笛、竹鼓、竹鐘等1種以上傳統樂器,連續2年獲得全國音樂比賽打擊類組優等。
電光國小引進耆老、探索教育師資,將特色課程發展1至3天的戶外教學遊學、2天1夜住宿型假日學校遊學課程等套裝行程,已接待超過80梯次、5000人次的遊學活動,讓更多人來聽聽部落的故事,不僅讓村裡的人多了收入,孩子也在接待客人的過程中,打開視野。
「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是迷你小校翻轉的契機」,吳思華表示,目前50名學生以下的迷你學校共有432所,許多面臨裁併校的危機,但學校是社區核心,學校走了,社區經營也可能發生問題,他期許迷你學校能引進更多的企業及社會力量來經營,成功翻轉瀕臨廢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