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開發內耳式抗噪耳機,可以抵銷低頻噪音,讓使用者不會受到噪音干擾。圖/逢甲大學提供
【本報台北訊】打呼聲、汽機車引擎聲、火車或捷運行駛隧道內的回音,一般耳機很難阻隔這些低頻噪音干擾,不過逢甲大學開發出1款裝設晶片的內耳式抗噪音耳機,能發出相同音波抵銷低頻噪音,但能保留喇叭和救護車等高頻聲音,目前已成功轉移技術,要開發高價耳機產品。
逢甲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黃錦煌指出,打呼、列車進隧道的噪音頻率很低,必須要10公尺厚的材質才能完全阻絕,因此研究團隊在內耳式耳機中裝設晶片,偵測到比較低頻聲音後,可同步發出相同頻率的訊號,2種同頻率聲音互相衝擊後就會抵銷,但不會阻斷喇叭、警鈴或救護車鳴笛聲等高頻率聲音,民眾使用這種耳機,不但可享受高質音樂,且可察覺緊急事故,提高使用耳機時的安全性。
「全球每年製造10幾億支耳機,價格從200元到2萬元不等,其中有20%由台灣廠商代工生產,台灣必須有更好的技術提高產品價值。」黃錦煌表示,如果讓耳機裝設噪音阻隔晶片,耳機單價約介於3000元至4000元間,雖然價格較高但卻阻斷噪音,可增加台灣廠商的競爭力。
黃錦煌透露,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挑戰助聽器,希望讓助聽器也能具備阻斷低頻噪音的功能,「目前一個助聽器動輒3萬元以上,如果能幫聽障者阻斷其他聲音干擾,產品價值還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