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兩岸貨貿協議卡關,國內塑化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逐漸被當地石化業新增產能取代,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昨天憂心忡忡地表示,近年台灣陷入內耗,重大投資計畫常受非理性抵制,兩岸貨貿至今仍沒著落,一旦陸韓FTA簽訂,台灣產業將失去優勢。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葉滿足解釋,「國際原油價格從八月一桶一百零五美元,到這個月只剩八十五美元,原油價格下跌連帶影響礦產品價格出口;另外,塑橡膠製品有五成銷往中國大陸、化學品有四成銷陸,中國大陸在建立自己的供應鏈,產能足夠的情況下,對台灣塑化產品需求確實在減緩」。
王文淵昨出席台塑運動會,談起兩岸服貿及貨貿,數度欲言又止,話到了嘴邊最後只嘆氣「不好說」。他強調,台灣與南韓產業重疊性太高,且南韓又正積極與大陸洽談FTA,「就怕這次真的簽」。以化學品而言,南韓輸陸關稅約百分之五點五至六點五,台灣輸陸關稅則百分之二點多,若陸韓一簽,台灣石化產業就失去原本優勢。
王文淵曾提出建議,因為兩岸間有早期收獲清單,何不做個「終極收獲」清單,列入石化相關項目。且若以全球國際慣例觀察,應該服貿、貨貿併行洽簽,或者先處理貨貿,因為貨貿內容以大企業居多數,大企業都懂什麼是貨貿,溝通、取得共識應較順暢。不過,王文淵說,以台灣目前的進度大受牽制,未來前途實在令人擔憂。
雖然今年大陸經濟發展較往年略緩,但王文淵說,「他們(中國)很容易拉」,因為大陸內需達十三億人口,而且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足以自行創造內需,當體質調整好,政策一轉向很快會反映。王文淵說,別小看大陸經濟成長率才成長百分之五或六,這程度若擺在十年前,相當於成長百分之十七到十八。因為大陸經濟規模已發展至世界第二,如同美國若成長個百分之三,那是「不得了的好」。
另外,王文淵提到,現階段日圓急貶也要注意,雖然日本產業與台灣重疊性小、影響不大,但若韓元跟著競貶,因為南韓產業結構跟台灣高度雷同,台灣必須重視。
談到加薪,王文淵認為,勉強加薪反而會造成通膨,直言自己不常掏錢購物,但最近到外面消費「確實覺得物價變貴」。他說,加薪要依市場機制,考量公司獲利、物價及景氣等因素,一定要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