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博物館,建館二十五年,館藏壁畫殘片逾萬件,存在起甲、龜裂等病害,殘缺嚴重,亟待修復。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所與甘肅省敦煌研究院、新疆自治區博物館首次合作,承接展開吐魯番博物館館藏壁畫維修保護的艱巨工程。這對加強地區壁畫保護,提高專業人員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吐魯番博物館館藏的壁畫,主要來自二○一○年起對吐峪溝石窟遺址實施保護性考古挖掘時,發現的大量精美壁畫殘片。還有上世紀中期對阿斯塔那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的大量墓葬壁畫。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晉至唐時期,吐魯番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葬區。
吐峪溝石窟是吐魯番地區已知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北涼至麴氏高昌時期(五至六世紀),此石窟進行大規模佛寺建造與石窟開鑿活動;南北朝時期,成為麴氏高昌全力經營的佛教重地之一;至高昌回鶻時期(九至十二世紀),吐峪溝石窟寺院仍受到上層社會的重視,持續予以修繕;約十五世紀時廢棄。現存壁畫內容包括佛教、摩尼教等宗教題材,既融合東西方文化藝術發展,又具有獨特的地方性、民族性、多元性的特徵。
此次壁畫維修,主要是對吐峪溝石窟和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壁畫殘片制定修復方案。壁畫修復將還原當時藝術表現手法,對研究古人的宗教信仰、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和社會生活提供極重要學術價值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