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媽媽第二胎寶寶由助產師幫忙接生,昨天帶著寶寶出席記者會,分享溫柔生產好處。 圖/鄧桂芬
【本報台北訊】三十八歲陳姓媽媽生第一胎提早破水,碰到熟識婦產科醫師出國,只好接受別的醫師協助剖腹,傷口痛得讓她覺得挫折。她懷第二胎時,決定找女性助產師,在助產師溫柔鼓勵下,順利生下老二,笑說「我真的很開心!」
衛福部為提供孕婦友善生產環境,今年七月啟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選定林口長庚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及衛服部所屬桃園、台中、豐原共六家區域級以上醫院試辦。
衛生福利部醫管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這項計畫是邀請助產師加入醫院產科的運作,因國內婦產科醫生逐漸老化、人數不足,助產師加入可彌補人力。他希望醫院借助助產師專業,將生產視為生理過程,不把產婦當病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就是不剃毛、不灌腸、不剪會陰、避免人工破水等,讓產婦從產前到產後,獲得友善照顧。
「但為安全考量,婦產科醫師仍需充分介入。」林慶豐說,助產師應和醫師共同評估產婦,只要待產、生產過程中有異常,醫師就可立即採取應有醫療措施。假如產婦仍希望由醫師接生,也會尊重產婦意願,讓助產師改居協助角色。
林慶豐表示,英國凱特王妃去年在助產師照顧下,在英國聖瑪莉醫院順利生產;其他國家如荷蘭、紐西蘭等國家,大部分產婦也是助產師照顧生產。可見助產師重返醫院不是舊制度復辟,是現代世界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