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漢寶德 總統府資政
教育部自從開始推動「視覺美感」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我國的美育才算是有系統的推行,只看計畫的命名就知道這次是認真的了。我過去談美感,總覺得這已經是我國教育政策的一部分。我們不是把「德、智、體、群、美」掛在嘴皮上嗎?美育應該早就實施了才對!
可是我們都知道教育部由於無知,把美育等同藝術教育已上百年了,如今在新計畫上用「實驗」二字,等於現在的教育部承認了過去沒有。由於過去缺少經驗才用實驗的態度開始,這是一種謙虛的態度,要美育扎根,這是非常必要的。
不僅如此,計畫名稱冠以視覺二字,也是重大觀念上的進步。在過去,談到美學,都是指視覺,不必言明,因為藝術的美分為視覺與聽覺二類,也就是美術與音樂。聽覺的美通過音樂傳達,內容是單純的,所以把「美」字完全讓給視覺藝術,稱之為「美術」。通常我們談美,大多指的是視覺美感,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感官與外界接觸,大部分是通過視覺完成的。
為什麼有必要認定美感的範疇為視覺呢?在我國,視覺美感很難得到認定。我們古人歌頌「天地之大美」,輕視在日常生活中使我們愉快的美感。對於美感的象徵,美麗的女人,西洋人自古即以「愛與美」之神表示之,成為文明社會崇敬的對象,而在中國,美女是可怕的滅國根源。中國人以道德為行為的基礎,對美感則敬而遠之。聖賢的教訓以道德為主,美感則是棄之不顧的。擇偶的標準以德性為準,外貌僅供參考。
在這樣的文化中談美感,提到美,大多與視覺的美無關。我在一篇談美的文章中曾指出,國人的美感可分為很多個層次。我們提到的美,經常不是感受到的美,我畫了一個同心圓,指出感官所知覺的形式的美,是最內圈的,不被討論的美。我們喜歡談的是虛無的風姿之美與情性之美,因為文化是以詩與文學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的繪畫都沒有美的觀念,只是形式的紀錄而已。當西洋的美感最早從佛像的藝術帶進來的時候,確實是受到排斥的。直到明清時代,美麗的菩薩像出現,國人才明白美感要落實到形式上才有感動。
然而直到今天,我們的高級知識分子在高唱美感的時候,還是喜歡用含糊的字眼,把美感的意義淡化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因為美從來不是生活中必要的條件,今天政府要認真的在美育上扎根,步驟非堅實不可,一定要做到「一步一腳印」。要做到這樣踏實,「實驗」是必要的。要在中、小學設立課程,包括教學的步驟、方法,從無到有,實在是很艱巨的。
發展這樣的課程,先要有一個具共識的團隊,相信美感的意義與價值。這個團隊得到政府的信賴與支持,開始找到學校中相信此一價值的老師們,在一起切磋琢磨,形成基本的力量。困難的是,外國已沒有同類的課程可以學習,他們早已把問題解決了。而我們則有明確的目標,這群老師,可稱為種子教師,要負起後期發展的重大責任。他們不但要自我充實,而且要幫助參與此計畫的學校訓練更多的教師,發揮種子的任務。
在自我切磋的過程中,找到有效率的課程是很重要的,怎麼稱呼這門課也是重要的起點。仍稱之為「美術」是可行的,然而一定會遭遇到繪畫老師們的反彈。當然也可以設立另外一門「美感生活」之類的課,重要的是,在這課程中學生要學習到美感的判斷與美感相關的知識。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要不斷提醒參與的老師們,在於培養學生們追求美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