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三年前就讀環球技術學院三年級的馬志昇,一天騎機車上學途中,不幸與鐵牛車相撞,造成頸椎受傷,導致四肢癱瘓,且還嚴重痙攣,肌肉蜷曲,雖還殘存部分運動功能,卻因嚴重痙攣無法進行復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他植入幫浦,將抗痙攣藥直接打進脊髓腔,痙攣症狀受到控制,也能展開復健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周立偉表示,馬志昇受傷的情況屬於不完全損傷,可以說話溝通,還殘存部分運動功能。然而嚴重痙攣成為復健路上的最大阻礙,雙手無法持物,雙腿不但無法自主性活動,連照顧者想幫病患伸直都不可能。更慘的是,肛門外括約肌因過度反射性收縮,甚至一周才能排便一次。
為了克服痙攣的狀況,馬志昇試過高劑量的口服抗痙攣藥,也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療效都不明顯。周立偉表示,十五年前,脊髓腔內注射方式問世時,是將抗痙攣藥Baclofen直接打進脊髓腔,因無須循環全身,劑量縮減至口服量的千分之一,避免了全身性的副作用。
後來植入幫浦法發展成功,國內在去年引進,馬志昇成為中國附醫的首位受惠者,現在他只要每三個月補充一次藥物,並視情況調整劑量即可。但這項療法目前健保未給付,馬志昇為植入幫浦花了四十三萬元。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邱尚明說,正常人的大腦可以控制反射動作,防止痙攣發生,中樞神經受傷者則不然。肌肉若長期嚴重痙攣,將造成關節緊縮,身體也會感覺極度不適。治療方式很多,復健、藥物、開刀都有,口服Baclofen最常被引用。但三成左右的痙攣患者抱怨,無法忍受口服藥的副作用,或是療效一直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