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粟綜合報導】明天是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三大節慶之一「法寶節」,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佛寺從早齋起即供眾臘八粥,民間稱為「臘八節」,有到佛寺吃臘八粥的習俗,專家表示,臘八節流傳至今少說也有千餘年的歷史。
二千五百五十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見世間弱肉強食、眾生受盡生、老、病、死及各種煩惱的痛苦,為救度一切人而棄捨王位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後覺悟到「中道」義,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後,發大誓願在菩提樹下精進禪坐,於臘月八日悟道成佛。佛教徒為慶祝佛陀的成道,歷代寺院即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當天以諸「果、五穀」煮粥供佛,再分送給信徒,俗稱為「臘八粥」,同沾佛陀成道的喜氣。
中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在遠古時代,「臘」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禮,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以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
臘日當時並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先秦起是被當作「年節」歡度。直到漢代,才明確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吃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祀諸神的日子。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到南北朝,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定為臘八節,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趙之珩說,史載,傳統佛寺在臘月初八前,由僧侶持缽化緣米、粟、棗、麻、果仁等,於初八煮成臘八粥,分送民眾,意喻吃了會得到佛陀的保佑,因此稱為「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另外還有稱「福壽粥」、「五味粥」、「七寶粥」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台灣、香港、北京、皖中等地,以及江浙沿海地區,仍保留著到佛寺吃臘八粥的習俗。例如在江南也有不喝臘八粥,炒臘八菜(也叫八寶菜),或色香味具佳的臘八麵等,實際上已成為有趣的節令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