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七十八歲、在台北萬華獨居的孫伯伯,因居住環境差、太潮濕,在房內摔倒五次,導致脊椎移位、走路困難。他重新尋覓租屋,沒想到打電話給房東,對方一聽他的聲音就馬上掛斷。
孫伯伯租屋遭拒不是個案。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租屋市場歧視老人是普遍現象,九成房東都拒絕租屋給老人。
老盟、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等團體昨與民進黨立委陳節如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大幅修正老人住宅政策,打破年齡歧視,勿讓老人「老無『所』歸」。
吳玉琴表示,現行住宅政策對老人不友善;政府蓋老人住宅,房租卻很昂貴。以朱崙老人公寓為例,八坪單人房每月要一萬八千元,加上伙食費四千元,一個月要花22K,連年輕人都快住不起,遑論只靠微薄年金收入的老人,老人公寓恐淪為「富人公寓」。
雙北推出公營住宅,吳玉琴也批評,目前只限定二十歲到四十五歲者申請,將老人排除在外,這是「政府帶頭做假社會住宅」。
她建議,社會住宅保障弱勢住戶比率應由百分之十提高至百分之三十,讓總社會住宅量再提高百分之五,並取消申請年齡上限。
此外,老人公寓、公營住宅應依不同經濟身分,設算不同等級,讓不同經濟狀況老人能租得起房子;另提供「愛心房東」誘因,例如給予優惠稅率、引入社福團體和醫療系統,減少房東疑慮,增加老人租屋成功率。
陳節如說,社會救助法在二○一○年未修正前,當時有租屋事實即可獲補助;如今許多只能負擔低租金的弱勢老人,因承租未合法的建物,卻無法申請租金補助,政策愈修愈倒退,欠缺對弱勢民眾租屋困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