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孩童到府城 上

文與圖/楊富閔 |2014.09.10
1863觀看次
字級
府安路上,常看到傍晚沿河堤騎單車、哼歌吹風的卡其服男孩,他好飄撇,知道騎河堤比較快、知道走自己的路。圖/楊富閔

文/楊富閔

府安路

每次跟住外地的朋友說:「我要去台南。」他們都納悶著,人都在台南,為何還要去台南?事實上,在一個台南的概念下,台南大抵指涉的是府城、古都、台南市……會說「去台南」多住在舊制台南縣。

府安路則是我去台南的第一站,府安路住著我敬愛的堂伯一家,他們是在八○年代中期離開大內的。曾經也過著妻小留大內,經營鐵工廠的堂伯固定會在周末返家的生活,後來終於全員撤出,插枝求生去台南過新日子。

印象中府安路堂伯家的客廳架放七八檯烏漆麻黑的車床,連日光燈管都是黑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不同於領固定薪水的父親,堂伯對我展示一個男人離鄉、成家、立業的典型。

「既然住在大內這麼辛苦,為什麼我們不搬去台南?」這梗在我喉頭至少十幾年的疑惑,現在才能理解一點點。

理解什麼?與堂伯同輩的兄弟姐妹也紛紛在二十多歲搬離大內,那正是出外打拚的年紀,也是我現在的年紀。他們後來多數落腳永康、安業、台南市,都有買一棟現在也算老房子的透天厝;他們會在重要節慶開二手轎車回鄉,就像桂冠湯圓、火鍋料電視廣告演的,他們的角色是台灣一代出外謀生的遊子。

理當逃家的父親一直住下來,他會不會是最捨不得離開阿嬤的小孩?

因家族缺乏都市經驗,我到外地生活的適應期特長特辛苦。

據說阿嬤也想搬到台南,那是一九五○年代,阿公留給她的一紙承諾,阿嬤跟我提及此事,像沉浸戀愛中的小女孩,說家族生辰八字都細細抄好,三個孩子行囊都款備好了,留下來是因曾祖母阻擋,阿公為此至河邊採石,最後死於曾文溪一場山洪暴發。

小叔短暫離家那幾年,便是依親府安路大伯家。

實則府安路內部經緯著大大小小家工廠,路上走著堆高機與小貨車,失去市區那複雜燈色與流行物事,倒像迷你工業城。

府安路長達六段,應是台南市屬一屬二大條路,沿府安路築有數公里長的河堤,是我心中台南市經典意象,堤內流著一條鹽水溪。

我迷戀河堤概因故鄉大內多年來水患頻仍,曾文溪吞噬沿岸居民身家,我們缺少一座河堤。

那時府安路盡是荒地,建案尚未林立,堂伯家門口即是一口棒球場大的埤塘,現下蓋滿一層要價千萬電梯華廈,它讓原本光照不佳的堂伯家視線更暗。

記得車行府安路,趴在車窗的我最喜歡看堤坡上的兒童壁畫,應是附近小學美術班的作品吧;常看到傍晚沿河堤騎單車、哼歌吹風的卡其服男孩,書包寫南一中,他好飄撇,知道騎河堤比較快、知道走自己的路。

堤岸很長,他會在何處下坡堤?他又要騎到哪裡?

一號公園

我曾一個暑假在夏林路大姨家短住,那是一九九五年,我的都市生活初體驗。

那也是第一次外宿,練習打電話回大內報平安,電話那頭父親兇悍地說:「你就住別人家好了!」電話這頭我哭得慘。「不過住個五六日嘛。」大姨後來回電問個明白,也很兇悍地。我愣在話筒旁邊感到尷尬,我像愛玩不回家、又會製造麻煩的壞小孩,不明白父親情緒是源自不捨得。

一九九五年暑假外宿記憶遂成我想像都市生活的原型,我的都市感官神經於焉啟動,而鄉野物資的匱乏又壯大我對台南的渴望,台南太有趣了!

第一次到訪蓋有三樓高的公共市場,買肉買菜還得搭電梯。

第一次在圓環打轉,小西門圓環中央的獅子座鐘,我曾誤解那是一種可祭祀的公共神,就像鄉下廟口兩旁的石獅,市民也會來獅子座鍾燒香拜拜,只差沒綁個紅布條。

也到表姐表哥就讀的國校,步行太遠,大姨分兩趟機車才把我們安置完畢,那個下午我們玩著全台各校都有的遊樂器材,其中大象滑梯最特別,它有兩個鼻子,所以總共四個滑道。那間蓋在南區的小學一個年級十幾班,當時我念大內國小,六個年級加起來不過十二班。

第一間認識的簡餐店叫左鄰右舍,現在它仍開在三官、健康路口。

第一口炸雞是西門路健康路轉角的卡爾森,我與表姐們坐在有落地窗景的雅座喝可樂,我的位置剛好看到車輛川流十字大路,我記得斜對角是比卡爾森更貴更多人的肯德基。

第一間唱片行位在金華路,那時歌手出唱片也發行伴唱帶,父母尤喜叫家中兒女到客廳中央,站在矮凳唱歌跳舞給人客看,CD尚不普遍,大家只買錄音帶。

發現整條街都賣金飾的銀樓,我驚恐地問還有生意嗎?那是西門路,銀樓騎樓都有真愛密碼、一顆恆久遠的壓克力板。

第一座公園叫一號公園,它的全名是再興里一號公園,屬於社區型公園。記得表姐告訴我還有二號、三號。

大內一座公園都沒有,國小放學無處去,當時我們最期待鄉長蓋一座公園,連地點都幫鄉長想好,就在廢置的舊菜市場,大內正中心。

一號公園被大樓包圍,不輕易被發現,一樓住戶的廚房門打開就是公園,讓我想到兒時在後院能邊玩邊看阿嬤在灶腳做飯。

一號公園有當時鄉下沒見過的水管溜滑梯,像水管工人超級瑪莉遊戲。

我到台北念書接觸許多談論現代性書物,其中公園大抵被視作都市發展下被設計規畫、布滿權力鑿痕的空間,它是治安死角、聚集流浪漢的說法讓我不能適應,我缺乏公園經驗,我得先親身履及,不要人云亦云。

大阿姨家附近有間宮廟,我住的暑假剛好碰到神明聖誕千秋,白天封街大興祭祀,晚上有露天電影,原來在都市也能體會鄉野生活。

實則台南市點散無數宮廟,西門路上不時有陣頭轎班,許多巷口都建有牌樓,巷底曲曲折折走著,最後常有一間古廟等候。

我想起表哥表姐都去補習那天,午後坐上大姨的白色機車在國華街一帶送貨,緊緊抱住她,因大姨騎車很快。大姨做成衣批發生意,府城中西區都是她的據點,那也是我初次在台南鑽來鑽去,一張在地居民的勞動地圖,它才是專屬於我的巷弄美學。(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