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第三度申辦二○一一年第二十六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雖然投入很多人力和努力,但依舊無功而返,令國人頗感失望。拋開中國「撒的銀彈比我們多」這樣的官方說法,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對岸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若台灣無法撼動中國在國際體壇對我的打壓和阻撓,今後申辦之路勢必更坎坷。
爭辦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可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是增進國際交流合作的最佳途徑,所以「體育外交」不但可讓世界各國走進來,更能讓台灣走出去;因此台灣更要積極爭取主辦各類大型賽事的機會。
日前體委會已行文各縣市,徵詢申辦二○一三年東亞運的意願,筆者認為大有可為的空間。
四年一度的東亞運,自從一九九三年首度在中國上海舉辦以來,主要會員國南韓、日本都主辦過,連體育軟硬體建設遠不及我國的澳門,也在中國強力運作下於二○○五年主辦此賽事。
從各會員國輪辦的角度來看,只剩台灣、北韓、關島和蒙古尚未舉辦過東亞運,以國力和體育競技水準作考量,台灣遠高過其他三國。可見要取得東亞運主辦權,中國態度關鍵。台灣應思考如何在兩岸政治角力中,尋求平衡點。
王新偉(台北縣/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