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資訊學位的洪瑀,求學歷程記錄成書。圖/楊光昇
【本報台北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台灣女孩洪瑀,不到二十歲時,就獲得MIT將一顆新行星,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 Hung」命名,從小,洪瑀的父親就以自創的「投籃理論」、「口渴理論」,鼓勵洪瑀勇敢嘗試,即使失敗也學到經驗,讓二十二歲的她,還在念研究所就獲得美國企業的工作機會,成為年薪十二萬美元(約三百六十萬台幣)的科技新貴。
洪瑀近日出版新書《星星女孩遇見MIT》,昨天新書發表記者會上,與父親洪迪光一起分享她的求學經歷。
洪迪光說,他採開放的教育方式,但要求洪瑀和兩個妹妹一定要具備「英文、口才與電腦」三個能力,他採用自創的「投籃理論」、「口渴理論」教養孩子。
洪迪光說,強迫孩子學習,反而適得其反,「口渴理論」就是找到孩子的需求,讓他們有動力自主學習,例如洪瑀念小三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正流行,班上同學也「瘋」系列小說,但洪迪光卻買英文版,為了和同學有共同話題,洪瑀「硬」是讀完七集原文書,為英文打下良好基礎。
洪瑀從小就興趣廣泛,繪畫、音樂、演講樣樣得獎無數,洪迪光說,他鼓勵孩子勇於嘗試,自創「投籃理論」的教養方式,他說,就像籃球選手滿場跑卻不出手,只能拿零分,但積極投球,即使出手十球只進一球,但至少得二分;不過當孩子失敗時,洪迪光也用「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鼓勵洪瑀多試就有機會。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該如何分配時間學習?洪瑀說,她的秘訣就是「事先做好規畫」,例如上課時,同學可能拼命記筆記,但洪瑀卻全神貫注聆聽,只隨手寫下不懂的地方,下課後再把不懂的缺角補上。有效率分配時間,洪瑀說,即使課業、參賽兩頭燒,她每天還能睡足八小時,精神飽滿應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