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美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垂死之人的體驗。陪伴在這個人的身邊,是他的老師;許多年來,這位老師一直是他靈性的導師。得益於老師的教導,他在智慧與愛人的能力上,都有所成長。遇見老師之後,他的生命展開了新的一頁。圖/洪昭賢
文/Mario Alonso Puig
這是一個很美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垂死之人的體驗。陪伴在這個人的身邊,是他的老師;許多年來,這位老師一直是他靈性的導師。得益於老師的教導,他在智慧與愛人的能力上,都有所成長。遇見老師之後,他的生命展開了新的一頁。
儘管在他整個人轉變之後,幫助過許多的人,但他依然無法拋開心中巨大的傷痛,在生命即將熄滅的最後一段時光裡,悲傷深深地籠罩他。
「你怎麼了?哪裡不舒服嗎?」老師問他。
「大師,我好悲傷。」
「死亡帶來的恐懼嗎?」
「不是。大師,多虧了您的教導,我早已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就是名副其實的重生,所以,我並不害怕死亡。」他答道。
「那麼,是什麼讓你的心裡如此困擾呢?」
「大師,我無法原諒自己,在遇見您之前,我犯下了種種對其他人的傷害。這些年來,跟隨在您的身邊,才能懷抱助人之心處處行善,但甚至連這些美事,也無法讓我擺脫心頭的哀傷與苦痛。」
老師於是讓他進入熟睡狀態;在睡眠之中,他看到有一個小男孩,出現在一座美術館當中。在展館裡頭,陳列著一幅又一幅價值非凡的藝術作品,有繪畫與雕刻,以及許多件由金銀材質製作的絕妙精品。在美術館的一個角落上,放有一根畫筆、一桶黑色顏料與一把鐵鎚。小男孩向角落走去,拾起畫筆,並提起那桶顏料,開始往所有的繪畫作品,刷塗上黑色的顏料,直到每幅圖都變得黑黑濁濁、辨認不出原作為止。他接下來則拿起那把鐵鎚,往一個個雕塑猛敲,使作品完全粉碎毀壞。
小男孩最後開心地注視著,那些令人驚嘆的金銀作品,一件件變形破裂,碎片全掉在地板上。這時候,老師叫醒了他,並且對自己的弟子說:
「沒錯,在你夢裡頭的小男孩做了大錯事,損壞了這些作品,但是,他這麼做並非因為他居心邪惡,而是無知。如果你可以一方面否定他的行為,卻一方面原諒他的無知,那你為何不能也同樣如此對待自己呢?」
在這一刻,他領悟了老師所講的道理,並且原諒了自己,於是,他終於可以與自己和平共處了。
我們需要給予自己大量的同情,以便能夠承受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痛,與自己所經受的痛苦。當我們理解到,並非自己心中的邪念與無能,而是極度的無知,才造成傷害的事端,我們就能學到從一個不同的觀點來評價事情。
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刻,正是我們對於事件的詮釋與價值判斷,使我們產生許多不同的情緒。這也是為何,如果一個人可以較為寬廣的覺知,重新以不同的觀點去詮釋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那麼,他就能從現在改變過去。
摘自《躍下斷崖與自己相逢》
商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