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受國際重視;其實早年台灣漢人就已經很注意了。
◆八堡圳的跑水祭登場
興建於清康熙年間彰化縣二水鄉的八堡圳,就是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物的「八堡圳取水口」古蹟,又稱二水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暨竣工紀念碑;此取水口雖建於一九三二年,但八堡圳的形成,從清朝康熙年代就有,到現代陸續增築改建,是彰化相當重要的水利系統。
「八堡圳」指的是哪八堡?清雍正年間,水圳灌溉範圍涵蓋當時彰化縣下的八堡:東螺東堡(今二水鄉、溪州鄉、田中鄉、永靖鄉的部分)、武東堡(今員林鎮、田中鄉、社頭鄉的部分)、武西堡(今埔心鄉、田尾鄉、員林鎮、溪湖鎮、永靖鄉、社頭鄉的部分)、燕霧上堡(今花壇鄉、秀水鄉的部分)、燕霧下堡(今大村鄉、員林鎮的部分)、線東堡(今彰化市、和美鎮的部分)、馬芝堡(今鹿港鎮、福興鄉、溪湖鎮、埔鹽鄉的部分)、二林上堡(今埤頭鄉、溪湖鎮、埔鹽
鄉的部分)等八堡,就是施厝圳及十五庄圳,後來統稱為「八堡圳」。
當年開鑿八堡圳的人是誰?民間流傳一個神秘且富人情味的故事。康熙四十八年,兵馬指揮施世榜,投資募工,開鑿八堡圳,但沒有成功。有一天,來了一位老人,跟施世榜說:「公興水利甚善,吾當為公成之。」這位老人告訴他如何按地勢低昂,疊筍築堤,終於在康熙五十八年完成。
大功告成後,老人只說:叫我林先生就好,隨即消失。後來鄉民為感念其遺澤,在圳源頭附近建了「林先生廟」,左右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與黃仕卿。
相關網站www.mayland.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