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廣修禪寺 持戒精嚴護眾生

林洛瀅 |2014.08.04
8174觀看次
字級
彌陀殿供奉西方三聖,分別為大勢至菩薩(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彌陀殿供奉西方三聖,分別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圖)、觀音菩薩。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彌陀殿供奉西方三聖,分別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圖)。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現任住持 大慧法師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長眉羅漢 賓頭盧尊者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挖耳羅漢 那迦希尊者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布袋和尚 因揭陀尊者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目犍蓮尊者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汐止廣修禪寺的方丈茶室,獨樹一格,品茶同時,也可體會濃濃禪意。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在大雄寶殿外的鐘 全版圖片/記者邱麗玥

【記者林洛瀅專題報導】新北市汐止廣修禪寺於「日月洞」發跡,寺院建築依附山壁,坐東朝西,相當罕見。當佇立大殿遙望前方五指山脈,靜心聆聽片晌,禪意瀰漫於樹林山谷花鳥間。

矮房遭祝融 佛像卻完好

汐止廣修禪寺開山住持延定老和尚於台南市開元寺出家,承接臨濟宗開元法脈。民國五十四年,老和尚無意間發現景色秀麗的「日月洞」,因通曉風水,決定在山洞附近蓋兩間木造矮房;為感念故鄉之情,老和尚與屏東縣高樹鄉「廣修禪寺」取同名,其中「廣修」二字,源自《華嚴經》普賢十大願之一,意謂實踐「廣修供養」弘願。

延定老和尚修行數十年如一日,早課誦持《金剛經》,每日禪坐四支香,對僧眾實行棒喝教育。老和尚早期曾前往台北市萬華區弘法,護持的信眾時常上山,請求指點迷津,因此,前往汐止廣修禪寺拜佛的信徒日漸增多,老和尚弘法事蹟在鄰里間逐漸傳開。

爾後,兩間木屋遭祝融損毀,供奉的佛像卻完好如初,信眾無不稱奇;民國七十二年,信徒成立重建委員會,並自行畫設計圖,同心協力施工建造四層樓殿堂。

辦共修法會 濟助弱勢者

十年後,延定老和尚圓寂,當時的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會宗長老,受囑託擔任汐止廣修禪寺第一任住持。後來南普陀佛學院長廣化老和尚圓寂,會宗長老返回汐止廣修禪寺成立男眾僧團,積極推展佛法,利益眾生,奠定禪寺的清淨僧團組織。

現任住持大慧法師為報答四重恩,民國八十四年佛陀成道日,依止汐止廣修禪寺方丈會宗長老披剃出家。曾就讀台中南普陀佛學院、新竹福圓佛學院的大慧法師表示,會宗長老曾告訴他,「唯有體驗佛陀時代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理解佛陀制定戒律的原意。」因此,選擇前往泰國清邁受南傳比丘戒為期三十天。

民國九十一年,大慧法師成為第二任住持,謹遵恩師教誨與積極承擔如來家業,重新規畫大雄寶殿、彌陀殿等殿堂,依序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大日如來,象徵佛陀的化身、報身、法身。

大慧法師精研《華嚴經》,並以弘揚淨土為志業,提倡「以戒為師,尊法成佛。」為落實諸佛菩薩護念眾生的悲智心,同年創立淨土護念會,擔任理事長,以會宗長老所倡「菩提為本、淨土為歸」為宗旨,致力推廣慈善與共修,例如:與汐止區公所在七月舉辦盂蘭盆法會,將物資與盈餘發放清寒民眾,並定期舉辦共修法會、八關齋戒、佛學講座、大悲朝山等身心靈活動。經過八年努力,會員遍布全台,因此更名「中華民國鋐揚淨土正法協會」。

規畫新殿堂 茶室飄禪味

會宗長老成為退居和尚之後,承接僧伽醫護基金會執行長,大慧法師協助恩師學習,並曾擔任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務推廣委員會主委、副執行長等職務,民國一○二年六月接任董事;僧伽醫護基金會目前與全台三百二十五家大型醫院診所合作。

長期以來,大慧法師珍惜與教界長老的學習機會,曾親近南普陀佛學院廣化老和尚、前越南華僧會副會長惟日老和尚、屏東青龍山不動寺開山惟勵老和尚、新北市樹林福慧寺第三任住持欽因老和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等高僧,並以「堅住正念,忍心不動」自我惕勵。大慧法師說,面對各種境界,都是自心所現,有正知、正念、修持忍辱,非常重要。

二○一三年三月,「佛光山第九任住持晉山陞座法會暨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法大典」,星雲大師第五度傳法,大慧法師承接臨濟宗法脈成為第四十九代法子。大慧法師表示,近十年來,年年帶領信眾前往高雄佛光山禮佛,也曾經參與佛光山辦的寺院管理講習會,透過閱讀大師著作與接心,真正了解人間佛教意涵與「無我」精隨。

汐止廣修禪寺仍在規畫新殿堂,大慧法師表示,大自然就是寺院最棒的資產,民眾前來禮佛,還能在茶室品嘗「茶禪一味」,用心感受殿堂、茶室與自然間的禪意對話,法喜油然而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