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龜本無毛,兔亦無角,但龜游水中身沾水藻,被人看見卻誤認水藻為龜毛,又如誤認直豎的兔耳為兔角。
諸經論每以「龜毛兔角」比喻有名無實,或現實中全然不存在的事物;亦即凡夫對實我實法的妄執。如《成實論》卷二:「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是名無。」
《五燈會元》卷七〈雪峰存禪師法嗣
‧玄沙師備禪師〉記載,玄沙禪師曾在一次開示演說中說:「只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別,便道此是昭昭靈靈,……若無前塵,汝此昭昭靈靈同於龜毛兔角。」
牛頭法融禪師說:「凡之與聖,二俱是假名,假名之中無二,則無有異,如說龜毛兔角也。」意思是說,凡人與聖人都是假名,假名是沒有實體的,如同「龜毛兔角」。
【意義】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要了知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法和生活不能分離,離開了生活,也就沒有佛法可言,所謂:「生活即修持。」
若只在心外求法,則無法了解佛法真意。吾人常因執持有一個「我」的實質存在,而有種種愛戀及身口意的貪瞋癡造作,因不了知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皆是虛幻無常的,猶如龜毛兔角般不真實。
佛陀揭示世間真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若能如實了知緣起性空,不執著而能珍惜人身,進而活在每一個當下,善用每一分鐘,這就是修行。
【出處】《五燈會元》卷七、《成實論》卷二、《楞伽經》卷二、《大智度論》卷一、《佛光大辭典》p64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