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天津市薊縣千像寺石刻造像群,是分布面積最廣、體量最大的遼代(十至十二世紀初)民間石刻造像群,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前,有遺產保護、佛教考古、水文地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相關領域的十餘名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對千像寺造像保存現狀及綜合保護構想規畫等,提出建議。
千像寺位於河北省天津市薊縣官莊鎮盤山風景名勝區的盤山園陵東,屬乾隆行宮「靜寄山莊」。為行宮外八景之一,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遺址、遼代《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佑唐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唐末毀於兵火,遼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庫廚。佛殿分三層,前殿供彌勒佛,中殿供南海聖佛,後殿為清代所建藏經閣,供玄奘大師像,兩旁有六個紅木巨箱,內裝經卷。藏經閣兩邊有配殿,西供藥王,東供真武。
寺周邊山石上刻有諸多佛教造像,傳說多達千尊,故稱千像寺。造像集中分布在遺址四周較大的孤石或相對平整的崖壁上,皆為線刻,可辨認的有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佛、藥師佛、彌勒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現存的五百三十五尊造像,刊刻於百餘處懸崖或石塊上,全部露天自然保存,目前多處造像已出現嚴重自然風化情況,亟待修復和加強保護。
負責人表示,為了完整保護千像寺造像的史料與遺產價值,已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實地考察,提供可行的建議。接著,將對千像寺遺址周邊四平方公里內進行「拉網式」調查,利用3D技術掃描測繪,全面細化石刻佛像的資訊,並與有關科研機構合作,對石刻佛像群的地理環境、地質地貌、生物病害、大氣環境等方面深入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