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SOS 熊鷹 台灣猛禽紀錄片完成拼圖

李娉婷 |2014.07.13
4125觀看次
字級
熊鷹是台灣山林生態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
熊鷹是台灣山林生態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
熊鷹的畫面,被完整地記錄下來。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李娉婷

台灣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耗費十四年光陰,終於完整記錄台灣最大猛禽熊鷹的身影及珍貴的育雛畫面。

台灣猛禽紀錄片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完成了!由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追蹤十多年拍攝而成的《希望之徵》紀錄片,完整記錄瀕臨絕種的台灣最大型猛禽──熊鷹,甚至讓熊鷹神祕的育雛畫面曝光,補足台灣所有猛禽類紀錄片的缺憾!

台灣民眾看到在天際飛翔的大型猛禽,可能一律習稱為「老鷹」,其實台灣鷹類種類不少,只因民眾不夠了解,所以無法分辨,更難以去關心牠們的存活,但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為了記錄猛禽熊鷹,卻願意跋山涉水進入杳無人煙的深山,不畏艱險露宿野外,默默追蹤拍攝這群蹤跡難尋的天際嬌客。

在獲得以保育野生動物為成立宗旨的莊福文教基金會長期贊助下,劉燕明耗時十四年,終於完成四十五分鐘的《希望之徵》紀錄片,片中除了忠實呈現劉燕明尋獲的鷹巢景象,同時拍到珍貴的熊鷹育雛畫面,難度相當高。

為了順利拍攝,劉燕明曾在高達二十一公尺的大樹上搭建樹屋,躬著身子行動,吃喝拉撒都在樹上。前後超過一○○天的樹屋生活,終於成功把五十公尺外鷹巢裡熊鷹餵養幼雛、到最後小熊鷹離巢飛翔的珍貴畫面,完整記錄下來,讓台灣民眾有機會認識熊鷹,產生保育熊鷹的意識。

莊福文教基金會是六福旅遊集團為推廣動物保育教育而成立的民間基金會,旗下擁有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十五年前,集團總裁莊秀石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劉燕明因為經費困窘,迫使熊鷹拍攝計畫中斷的報導,便主動伸出援手,由基金會支持劉燕明完成拍攝工作,甚至還額外投入資金,找來國外導演拍攝劉燕明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元勳教授追逐熊鷹的故事。

即日起到九月八日止,熊鷹生態紀錄片《希望之徵》將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大遷徙」特展中播映,讓民眾透過鏡頭,欣賞罕見的熊鷹英姿,一起為熊鷹保育發聲。

生態小百科 熊鷹

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

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後方會立起三角形的冠羽,分布於一○○○至三○○○公尺中高海拔原始闊葉林與針闊混合林間,偏好有大樹的森林棲地活動,個性甚為安靜,很少鳴叫,因此行蹤隱蔽。

在文化上,排灣族與魯凱族流傳,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年老後又會羽化成熊鷹,使熊鷹成為這兩族原住民崇拜的象徵;在生態上,牠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位居食物鏈頂層,包含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大赤鼯鼠、野兔等哺乳類動物為其主食,藍腹鷴、雉雞、蛇等也是牠的獵物,是台灣山林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根據孫元勳教授研究,一隻成年的熊鷹雄鳥活動範圍廣達五六○公頃,相當於六五○個足球場大小。熊鷹採伏擊獵食,埋伏於視野佳的橫幹上等待食餌出現,再用隱蔽飛行與迂迴繞近策略靠近獵物,凌空獵殺小型哺乳動物及其他動物。

長期以來,因為面臨狩獵壓力和原住民的羽飾文化,估算全台灣僅剩下不到一四○○隻,一度更估計成熟個體約少於五十對,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為維護熊鷹的生態保育,未來動保機關希望原住民文化與生態間找到平衡點,為保育熊鷹找到新的出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