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SOS 熊鷹 台灣猛禽紀錄片完成拼圖 李娉婷 |2014.07.13 語音朗讀 41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熊鷹是台灣山林生態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熊鷹是台灣山林生態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熊鷹的畫面,被完整地記錄下來。 圖/莊福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李娉婷 台灣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耗費十四年光陰,終於完整記錄台灣最大猛禽熊鷹的身影及珍貴的育雛畫面。 台灣猛禽紀錄片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完成了!由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追蹤十多年拍攝而成的《希望之徵》紀錄片,完整記錄瀕臨絕種的台灣最大型猛禽──熊鷹,甚至讓熊鷹神祕的育雛畫面曝光,補足台灣所有猛禽類紀錄片的缺憾! 台灣民眾看到在天際飛翔的大型猛禽,可能一律習稱為「老鷹」,其實台灣鷹類種類不少,只因民眾不夠了解,所以無法分辨,更難以去關心牠們的存活,但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為了記錄猛禽熊鷹,卻願意跋山涉水進入杳無人煙的深山,不畏艱險露宿野外,默默追蹤拍攝這群蹤跡難尋的天際嬌客。 在獲得以保育野生動物為成立宗旨的莊福文教基金會長期贊助下,劉燕明耗時十四年,終於完成四十五分鐘的《希望之徵》紀錄片,片中除了忠實呈現劉燕明尋獲的鷹巢景象,同時拍到珍貴的熊鷹育雛畫面,難度相當高。 為了順利拍攝,劉燕明曾在高達二十一公尺的大樹上搭建樹屋,躬著身子行動,吃喝拉撒都在樹上。前後超過一○○天的樹屋生活,終於成功把五十公尺外鷹巢裡熊鷹餵養幼雛、到最後小熊鷹離巢飛翔的珍貴畫面,完整記錄下來,讓台灣民眾有機會認識熊鷹,產生保育熊鷹的意識。 莊福文教基金會是六福旅遊集團為推廣動物保育教育而成立的民間基金會,旗下擁有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十五年前,集團總裁莊秀石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劉燕明因為經費困窘,迫使熊鷹拍攝計畫中斷的報導,便主動伸出援手,由基金會支持劉燕明完成拍攝工作,甚至還額外投入資金,找來國外導演拍攝劉燕明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元勳教授追逐熊鷹的故事。 即日起到九月八日止,熊鷹生態紀錄片《希望之徵》將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大遷徙」特展中播映,讓民眾透過鏡頭,欣賞罕見的熊鷹英姿,一起為熊鷹保育發聲。 生態小百科 熊鷹 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 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後方會立起三角形的冠羽,分布於一○○○至三○○○公尺中高海拔原始闊葉林與針闊混合林間,偏好有大樹的森林棲地活動,個性甚為安靜,很少鳴叫,因此行蹤隱蔽。 在文化上,排灣族與魯凱族流傳,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年老後又會羽化成熊鷹,使熊鷹成為這兩族原住民崇拜的象徵;在生態上,牠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位居食物鏈頂層,包含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大赤鼯鼠、野兔等哺乳類動物為其主食,藍腹鷴、雉雞、蛇等也是牠的獵物,是台灣山林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根據孫元勳教授研究,一隻成年的熊鷹雄鳥活動範圍廣達五六○公頃,相當於六五○個足球場大小。熊鷹採伏擊獵食,埋伏於視野佳的橫幹上等待食餌出現,再用隱蔽飛行與迂迴繞近策略靠近獵物,凌空獵殺小型哺乳動物及其他動物。 長期以來,因為面臨狩獵壓力和原住民的羽飾文化,估算全台灣僅剩下不到一四○○隻,一度更估計成熟個體約少於五十對,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為維護熊鷹的生態保育,未來動保機關希望原住民文化與生態間找到平衡點,為保育熊鷹找到新的出路。 前一篇文章 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多了六種 下一篇文章 寵物展 貓狗會場同樂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作者其他文章動物攝影師 換熊做做看生態顯影 野生石虎 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