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神宮 1300年遷宮62次

 |2014.07.10
2912觀看次
字級
伊勢神宮為日本人一生必定到訪的聖地。圖/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有三大神宮,位在三重縣的伊勢神宮,是神道宮社中位階最高的,最具代表的神宮,不僅日本皇族、首相等政要都會來參拜,也是日本人心目中一生至少要參拜一次的聖地。伊勢神宮去年舉行二十年一次的「神宮式年遷宮」儀式(簡稱「遷宮」),造訪人次多達一千四百三十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個傳統已延續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去年是伊勢神宮第六十二次遷宮。

汰舊換新 維持莊嚴

所謂「遷宮」,就是在舊有正殿旁,打造一座一模一樣全新的神殿,把神明遷移過去,目的是保持神力不衰,更是將傳統的建築工法傳承下去。但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不斷遷宮呢?依日本神道思想,透過遷宮能維持殿內清潔莊嚴,讓神力永遠不衰。

伊勢神宮有供奉皇室祖神「天照大神」的內宮、供奉「豐受大神」的外宮等共一百二十五個宮社,分祀不同的神。除了內、外宮,還有十四個別宮的社殿、橋、板垣、鳥居等,都要重新打造,乃至奉神的寶器、裝飾等,都要汰舊換新,供奉於新殿,藉此也讓傳統的建築工法與工藝技術傳承下去。

為了遷宮,會在內宮及外宮旁先準備一塊地,作為下次遷宮時,建設新社殿的地點。舉辦遷宮儀式之前,往往要花費八年的時間舉辦多項祭典活動。

例如,為了迎接去年的遷宮,早在二○○五年五月,就舉辦「山口祭」,祈求遷宮使用的木材,伐木及搬運過程順利。到了六月開始砍伐檜木,也要舉辦祭典;二○○六年四月,有祈求營造的取木祭典;五至七月,伊勢市民會將建造神宮用的木材運至神宮。二○○八年辦鎮地祭,總計進行三十三項活動和儀式。建材使用的來自長野、岐阜縣等逾一萬棵檜木,相關費用約達五百五十億日圓(約台幣一百六十億元),除伊勢神宮自有資金投入之外,也向全國募集善款。

神道永駐 順應自然

相傳遷宮儀式是從西元六九○年開始。當時逢日本古代最大的內亂「壬申之亂」,天武天皇到伊勢神宮許願,若戰勝就辦「遷宮」儀式還願,後來他的皇后持統天皇繼承這項遺志,於西元六九○年辦內宮遷宮儀式;西元六九二年辦外宮的遷宮儀式。伊勢神宮舉辦遷宮儀式,歷經一千三百餘年,戰國時代有逾一百二十年因戰亂而停辦。二次大戰日本敗戰後,也曾一度延辦。

「為何是每二十年舉辦一次遷宮?」說法很多。有學者表示,打造新殿,可讓神道保有「常若」(青春永駐)精神,才能發揚神威。

另一種說法,認為木造的彌生式建築(挖洞立柱的高床式穀倉型)耐用年限短,為保持社殿尊嚴,且讓打造神宮的工匠、木工、製作神飾及神寶的刀工、漆工、織工等技術能世代傳承,所以設定二十年為單位,讓心(精神)、技並存,承先啟後。

日本宗教學者山折哲雄將遷宮視為「日本神之死與再生的儀式」。他表示,曾參與遷宮儀式,讓他感受到「古神死亡、新神誕生」。他說,「神也會死,遷宮正呈現出神的永恆與無常。」伊勢遷宮能夠綿延千年,主要因日本季節多變化、災害多,人要生存相對困難,因此也養成敬畏大自然的心。

他說,從伊勢神宮遷宮,讓世人體會到改變要順乎自然。正如遷宮時寶器的新造,要維護傳統的形式也要注入新的技術,其中就蘊含許多智慧。

小檔案

伊勢神宮

已有兩千年歷史的伊勢神宮,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號稱日本八萬餘神社之首、日本神社的中心,與京都的平安神宮、東京的明治神宮並列為日本三大神宮。其為日本天皇登基之後,必定朝拜的地方,也是人民一生必遊一次的聖地,在日本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見。

伊勢神宮重視清淨。宮內設有專屬工作室,專司建蓋或修理神宮裡的神殿。此外,它擁有自己的森林,嚴禁外人採伐,僅供伊勢神宮建築或修復之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