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研發,國家衛生研究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已找出中風後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的粒子大小,今後只要設計出符合此一大小尺寸的藥物結構,再透過奈米載體的運送給藥,將可大幅提升中風治療的成效。
「血腦屏障」指的是人體自我防禦的一道機制,其作用是將一些有害物質阻絕在腦部外面,以免造成腦部傷害。正常人都有「血腦屏障」,用以阻擋血液中的荷爾蒙、蛋白質等物質進入腦部。然而,一旦爆發缺血性中風後,扮演守門員角色的
「血腦屏障」就會出現變化,致使不少血液中的有害物質紛紛湧進腦部,讓腦部傷害加劇。
但危機即轉機,如果能找出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的粒子大小,就能設計出符合該尺寸的治療藥物,長驅直入腦部中風部位,減緩中風傷害。
不少傳統中風治療藥物的粒子,尺寸都在微米以上,無法穿透血腦屏障。藥物粒子愈小,在血液循環的停留時間愈久,被送抵中風等受創部位的機率也愈大,其藥效當然可以維持得更久。
國家衛生研究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只要將治療藥物的劑型設計成二十至一百奈米(一奈米為一公尺的十億分之一)大小,放在合成的奈米載體中,透過靜脈注射方式,就能穿透「血腦屏障」,將治療的藥物送抵中風部位,發揮藥效。